西安人民大厦陕西建工集团办公楼

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一系列针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加强健康的城市建筑设计、落实文物保护工作的指示。新年伊始,全国城市建筑界、文博界正在学习和热议中。对此,我联想到2014至2015跨年之际,不少报刊在梳理过去一年间,那些曾将绝响留给行业乃至社会的学者。尽管窗外是流光溢彩的璀璨霓虹,但我书桌前唯有那昏黄的灯光和一个个早已静默的名字,他们是纷然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不时飘来一阵阵冬寒暖阳下的春风。2014年12月9日,笔者应邀参加由陕西土木建筑学会主办,陕西建工集团、中建西北院承办的“建国初期陕西现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给我最大的震动是梳理了一批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建成的经典建筑,以纪念它们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师洪青(1913~1979年)。虽然笔者在会上作了特邀发言,但感触仍良多,至少扪心自问:作为一名专业的建筑文化研究与传播者,究竟知道中国还有多少如同洪青一样的建筑大家?当下传承并创新中国建筑文化、杜绝“怪诞媚洋”的建筑是不是也该从二十世纪中国经典建筑中汲取营养?感悟一代百年中国建筑师的贡献,不正是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贡献吗?

新中国初期建筑师洪青的贡献回望

中建西北设计院总建筑师洪青早年留学欧洲,先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圣律克艺术学院装饰美术科、法国国立装饰美术学校建筑科等院校深造,毕业后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过美术系教授。1950年,他应国家支援西部边疆建设的号召,举家迁至陕西西安,加入到当时西北建筑公司(中建西北设计院前身)从事设计工作。几十年中他为西安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作品享誉海内外。后由于“文革”的迫害及长期带病工作,正值创作高峰的洪青先生英年早逝。由于时代的变迁,虽然他的作品不断为西安城市带来荣光,成为人民视野中的风景线,但建筑师洪青的名字正在被逐渐淡忘。在2014年12月9日“建国初期陕西现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举办的展览上,可以看到洪青先生20世纪50年代的一批作品。仅新中国初期头十年,洪青先生就至少设计建成过十多项迄今仍感觉震撼的作品:西安人民大厦、西安人民剧院、陕建集团办公楼、陕西宾馆、西安新华书店钟楼店旧址、西安交大主群楼、西安邮政局大楼、陕西纺织供销公司办公楼、西北一印旧址等,还先后设计完成了西安兴庆公园、临潼华清池、华清池宾馆、骊山、南五台风景区等项目。笔者在会上的发言题为“与洪青总建筑师的百年相约,他和他的作品‘活’在当下”,这让我联想到比洪青先生年长一岁,且于2012年12月度过百岁后即仙逝的著名建筑师华揽洪先生,二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留学法国,且为新中国建筑的作品:北京儿童医院和西安人民剧院均入选《弗莱切建筑史》,列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现代主义代表作。尤为可贵的是,两位建筑学大家都极具思想性,华揽洪早在三十多年前即出版法文版《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年)》,该书的意义仿佛当下中国城市“乱象”的预言书;洪青的设计理念比较超前,他不赞成简单地用大屋顶代替传统形式,从他的几个典型作品看,他是老一辈留学海外建筑师中创新性提出“修旧如旧”古建筑保护思想的人,他是那种不因循守旧,在作品中尽力创造属于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人。

会上共有十多位陕西建筑、文博界专家先后发言,对两个设计作品大家谈论最多。其一是西安人民大厦。从总体布局上,它采用了中国古典院落的中轴对称方式,局部可感悟到有欧洲古典园林放射性轴线的影子,古代传统庭院与欧洲古典园林在这座古老城市中得到完美的融合。特别应提及的是其装饰风格,虽然西安人民大厦的整体建筑趋向于简洁明快的现代主义风格,但其细部配以中西合璧的装饰元素,反映出特有的装饰特点,如在装饰图案上不同于以往采用的西式历史题材,而是大胆运用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元素如卷草、如意头、祥云、凤纹等,此外在屋檐、勒脚、连廊等细部均体现出中国传统装饰的特征,从而创作出独特的中国式现代主义建筑的装饰艺术形式。其二,建成于1954年的陕建集团办公楼,该楼呈“L”型,流线组织以内廊式为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其立面尤其给西安人民以深刻“乡愁”般印迹,临街正立面采用三横三纵的古典建筑构图原则,垂直划分大致为底部两层通高的巨柱通廊,三层的女儿墙巧妙地成为通廊的檐口,饰以简化的雀替、额枋,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而最上端是传统的歇山屋顶,总体看上去庄严典雅、中西合璧、比例适度、虚实对比灵活而耐看,此种装饰与不远处的西安城墙北门形成对景。陕建集团办公楼不论在体量、比例、细部装饰上都超越一般性效仿同时期问世的那些“大屋顶”建筑,而成为西方古典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的范例。

纪念洪青建筑师百年诞辰,不仅有他数十计的设计作品为证,更因为他留下了一系列迄今看来都极为珍贵的建筑思想:在对西方古典建筑的认知上,虽有人调侃般说,洪青是西安乃至中国较早在建国初期倡导“欧陆风”的代表人物。但只要读他的建筑就能发现,他创作中的古典秩序美是对中外建筑文化的绝好结合,他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及诗词、绘画技能,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地将西方古典做法融入其中。他尤其不愿盲从苏联,认为简单地走古典复兴的道路不合乎中国的国情。洪青对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怀有特别的情感,为了能让设计体现华夏文明的传统底蕴,他只要有时间就去考察古建筑并向老工匠师傅学习,他是一位将毕生精力都用于寻求中西建筑文化交叉运用,且最终体现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建筑师。在建筑装饰元素理念的认知上,读洪青的作品,明显感到他在理论指导实践上的特长,这也是国内建筑师普遍的弱项。对于洪青建筑装饰上的成就,建筑界权威人士有如下评价:“他在建筑创作上的创造力,具有独立精神,其作品尽力创造属于中国的民族形式”。洪青强调要将西方古典装饰手法本土化,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建筑形式,所以他的建筑装饰没有矫揉造作,而体现着一种简约、唯美主义趋向,很符合公众审美,也弥补了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外表冷酷呆板之不足,让人很容易接受并赏析。

以洪青为代表的中国百年建筑师留下的启示

历史宛作一部挑剔的机器,它会随着时间的风雨变迁和大浪淘沙,将一些建筑作品和建筑师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以洪青为代表的一批批中国建筑师的名字不该被泯
灭。相反,这些作品与它们的创作者饱经风霜,正在熠熠生辉,成为中国不少大中城市真正的标志性建筑。因此,我们究竟该如何珍视属于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一代代建筑大家的榜样之力。据此我有三方面思考:

其一,建筑界该为百年著名建筑师留史。笔者所建言的是当下要首先关注的百岁前后的已故建筑师,因为他们的后代、后学及同事尚健在,无论是口述历史、无论是文献收集都还可能,这是一项必须抓紧的建筑文化档案性的工作,是一个抢救性工程。据不太完整的资料查找发现,截至2015年前后,有条件投入力量关注下列一批卓越的建筑大家:

陈登鳌(1916-1999年)陈明达(1914-1997年)

戴念慈(1920-1991年)林乐义(1916-1988年)

莫伯治(1914-2003年)莫宗江(1916-1999年)

佘畯南(1916-1998年)徐尚志(1915-2007年)

叶仲玑(1915-1977年)赵冬日(1916-2005年)

陈从周(1918-2000年)洪青(1913-1979年)

何立蒸(1912-2005年)董作燊(1915-1995年)

林宣(1912-2004年)卢绳(1918-1977年)

汪坦(1916-2001年)徐中(1912-1985年)

阎子祥(1911-2000年)张镈(1912-1999年)

张开济(1912-2006年)张玉泉(1912-2003年)

冯继忠(1915-2009年)汪国瑜(1919-2010年)

其二,国家要为中国建筑师树碑立传。过去我曾为重读《建筑五宗师》一书写过“20世纪中国建筑界的思想巨人”一文,它意在要传达给业界内外:中国有五位110周岁以上的已故建筑大家要知晓:吕彦直(1894-1929年)、刘敦桢(1897-1968年)、童寯(1900-1983年)、梁思成(1901-1972年)、杨廷宝(1901-1982年),他们的作品与思想是世界性的。这五位巨匠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无论对20世纪中国经典建筑作品设计,还是开创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并传承中国建筑文化都属先驱者,是业界内外应记住的先师。但历史是伟大的传记,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都离不开伟人的精神。问题是中国建筑师历来星光灿烂者很多,解读中国建筑文化必须要从认知中国建筑师开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事实上,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在传播文化思想大师、建筑大师的理念时,要坚守一个体系才对,五位宗师是先贤,紧随其后的有一大批卓越的弟子及来者,他们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视。由建筑五宗师、到百年中国建筑师,再到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三代、第四代建筑师,他们确是20世纪建筑遗产和建设人文城市最难得的文化资源。

其三,我们要为中国百年建筑师做出怎样的传播规划。目前各界都在思考与编研“十三五”规划,但我以为守住文化之根,烛照复兴之路是尤其关键的。习近平总书记从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河北正定古城、黑龙江哈尔滨731遗址群到北京城市规划工作乃至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的讲话,本质上都是在要求树立正确保护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其中建筑师肩负着重任。日前,笔者曾提出举办著名建筑师徐尚志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策划。笔者认为,逐步开展中国百年建筑师洪青、徐尚志等(至少已有数十人)的学术纪念活动,是最现实的中国建筑文化传承,因为传承的不仅仅是作品,更有建筑师及建筑思想本身,再不如此,业界乃至社会都会淡忘他们。

所以,如果连我们都不知道,就难开展对中国建筑设计前辈的纪念,又何谈传承与发展呢?这将是中国建筑文化建设体系上的失误。为此,笔者建议对百年建筑师的纪念活动应有如下内容:

中国百年建筑师的主题展览。展览不仅包括建筑先贤们工程项目展,更多的还要挖掘项目背后的人和事,不仅要关心建筑学专业本身,还要借项目去发现建筑工程主要专业结构、设备、电气乃至更丰富专业的工程师的贡献,这样可找寻到更广阔且全面的文化传承脉络。

中国百年建筑师学术思想研讨。以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传承与保护为主线,邀请与百岁建筑师共事过的前辈召开学术座谈会,也可采取口述历史的方式深入挖掘,这里包括与新中国发展一同成立的诸多大型建筑设计研究机构的历程及整体贡献。

出版中国百年建筑师纪念文集(中英文版)。近年来一批与新中国一同走来的设计院先后出版过院史类图书,但从百年建筑师视角去审视中国建筑文化进程的文集尚未见到,所以可针对一位建筑师如洪青、徐尚志、华揽洪等编纂专著,也可为多位建筑师结集出书。总之要让世界知晓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一批贡献卓越的建筑师。

中国建筑百年“建筑师杯”设计竞赛。现有国内外设计竞赛众多,但很少有以20世纪建筑遗产及20世纪建筑师英名而举办的主题设计竞赛。此种设计竞赛的主题鲜明,它并非限定某类建筑,而是要通过竞赛参加者对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的学习与认知,在提取20世纪建筑遗产思想与理念的同时,找到可供传承的设计技法与设计经验,在此基础上各大设计院及高校可结合自身大师的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XXX大师杯”设计竞赛,此活动旨在调动青年建筑师及年轻学子的认知提升和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与实践的兴趣。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