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我国学界时间还不长;由于专业性强,其教学面还不宽;与文物保护的宏观要求相比,现行的学术范畴重点在微观方面;就文物保护宽领域的需要而言,其与文物保护相关的部分重要领域未纳入现有的学科范围之中。为了适应我国文物文化传承发扬的客观需要,为了适应文物保护领域的学术发展要求,应该探讨建立宏观文物保护学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客观性、紧迫性。

一、要把文物保护定义中的“过程”上升到宏观层面来认识

在学术上,文物保护被定义为“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采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的措施这个过程叫作文物保护”。

在认识上,学术界一般将这个定义中的“一系列措施的过程”主要放在具体的历史遗留不受损害方面,而且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丰富。举例而言,我国的秦兵马俑奇迹的发现、发掘、保护与利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就是微观文物保护学的成功范例。

文物保护定义中的这个“过程”,对于微观方面诸如某一个文物保护单位、某一件珍贵文物的保护“过程”而言,现有的文物保护学已不成问题,可以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有所作为;而对于宏观方面诸如全国性、全局性的文物保护,怎样的“一系列措施”才是科学的、有效的?这个宏观的“过程”要复杂得多、艰巨得多。如此,对于文物保护这个“过程”的不同研究空间,就构成了微观文物保护学与宏观文物保护学的既区别又联系的理论基础。

二、要把文物保护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大的领域来对待

文物保护是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大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才、科技、市场、法治等多个社会事业领域,既有侧重点,又要有综合性、系统性。如果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综合整理出来,可以大致归类(如图所示)。

这里列出的文物保护领域的范畴内涵都应该是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然而,现有的文物保护学只研究了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文物的确定”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部分内容。而“文物保护的社会环境”“文物市场”“文物保护综合管理”部分的研究应当成为宏观文物保护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范围。

我国作为文物文化大国,文物保护领域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发展,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需要理论上的升华,又有一些问题与教训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从文物保护的社会政治环境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历史文物保护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必将对宏观文物保护学的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又比如在吏治环境方面,“破坏文物案件多为法人违法,法人违法情况相当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吏治环境上的不良现象。许多地方主管部门、单位法人代表或由于错误的世界观、政绩观;或由于对文物保护的轻视与无知;或由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的驱使等,导致知法犯法、执法犯法。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优化,必然促使吏治环境的优化,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法人违法现象,同时为宏观文物保护学的研究带来生动的素材。

三、要把文物保护从传承中华文化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研究

习总书记把文物保护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这样的高度对文物保护而言,应该是前所未有的事。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并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长远的社会发展战略,涵盖了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面,其中之一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很显然,人民的生活质量包含了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各个方面,而文物文化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文物保护具有长远性,战略性的意义与要求。

“文物保护、人人有责”作为执法口号和行动要求无疑是正确的,重要的;然而更重要更关键的是文物保护对于各级领导者责任更大更重。领导者是否对文物保护负责,其当时当地的《文物保护法》执行状况如何便是直接的检验。《文物保护法》颁布执行30多年了,执法检查报告中指出的不少问题都与相关领导者的政治责任有关。将文物保护纳入领导者的政治责任加以要求、加以考察、加以追究、加以监督,无疑是加强文物保护的关键。

法制建设也是加强文物保护的战略性任务,是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社会法治环境会有大的改变,法制社会的进展,人们法治观念与意识的增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与执行,必将大大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样对加强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从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现实需要来看,法治建设亟待加强,同时也是宏观文物保护学应重点研究的学术内容。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把文物保护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理论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宏观文物保护学亟待建立且与之相适应的形势所致。

四、要把“让文物活起来”作为文物保护一项重大新课题来探索

怎样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研究解决的新课题,都是需要理论工作者和践行者开拓创新不断探索的大课题。习主席把让文物活起来与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联系起来;与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与中国文明和世界各国文明联系起来;与人类的正确精神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联系起来,清晰地指明让文物活起来的认识高度和深远意义,也为文物保护领域的理论家、践行者们指明了方向,更为宏观文物保护学的理论探求明确了方向。

让沉睡着的历史文物活起来,让我国丰富的文物资源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文物保护领域里的重要体现。现有的文物保护学所研究的对象似乎侧重在文物资源的历史,文物的物态不受损害与延续,文物的固有价值等方面;而对于文物的活起来,文物的现实作用,文物的利用,文物在物态保护的同时展现其精神力量等方面则缺乏研究,这是其局限性的客观存在。这就客观地需要由宏观文物保护学承担相应部分的研究,与微观文物保护学相辅相成地实现对文物保护学的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期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宏观文物保护学的应运而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