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是革命老区,是地雷战的故乡。早在1942年夏天,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就在海阳成立,旧址位于山东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村。近年来,海阳市以打造胶东红色文化基地市为目标,充分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遗迹,对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进行了全面的保护修复。
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成立于海阳
1942年,为全面抓好胶东军区的抗战工作,整合胶东地区的抗战武装力量,7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山东军政委员会发布命令,决定撤销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并以此基础,在海阳县朱吴村正式成立了八路军胶东军区,不久军区机关自朱吴村迁至战场泊村,直到1945年8月,胶东军区机关曾多次长时间驻扎于此。胶东军区隶属山东军区,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王彬任副司令员,贾若瑜任参谋长,彭嘉庆任政治部主任。军区下辖十六、十七团及东海、北海、南海、西海4个军分区。同时,山东纵队第五旅作为山东军区的机动部队亦归属胶东军区领导。从此,胶东军区统一了区内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领导与指挥。
胶东军区机关驻扎战场泊村期间,设有司令部和政治部两个部。司令部下设:参谋处、供给处和卫生处;政治部下设组织、宣传、锄奸、敌工、民运5个科。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胶东军区南线部队加紧对海阳、莱阳、即墨日伪军发动攻势。8月21日,抗日军民收复莱阳城。莱阳城解放以后,胶东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迁至莱阳县城。
1942年到1945年,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驻扎于海阳战场泊村期间,先后指挥了1942年冬季反“扫荡”、1943年反“蚕食”、1944年局部反攻直到1945年的大反攻等战役战斗,领导胶东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辉煌战绩。此后,英雄的胶东子弟兵从胶东走向全国战场,在许世友、林浩、吴克华、彭嘉庆、聂凤智、刘浩天、周志坚、廖海光、谭希林、彭林等一批著名将领指挥下,歼敌达75万人之多,涌现了中共中央军委授予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73团的“济南第一团”、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37师109团的“济南第二团”,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野战军授予华野第9纵队27师79团的“潍县团”,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授予第10师28团的“守备英雄团”、第12师34团的“塔山英雄团”、第12师36团的“白台山英雄团”、第11师31团的“英勇善战模范团”等英雄集体和夏侯苏民、任常伦、刘奎基、魏来国、鲍仁川、程远茂、黄相和、刘坤、蔡萼等一大批全军著名的战斗英雄。
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保护和利用
1942年到1945年,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驻扎于战场泊,领导胶东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辉煌战绩,毛泽东主席曾称赞在许世友领导下的胶东子弟兵“打红了胶东半边天”。特别是传奇将军许世友在山东十六年,在胶东指挥作战就有九年时间,先后指挥了海阳境内的榆山大会战、发城围歼战、长沙堡伏击战以及1942年冬季反“扫荡”等战役战斗,在海阳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战斗足迹。
2013年,海阳市为充分发掘和保护好八路军胶东机关旧址这一红色资源,坚持高点定位、先行一步,对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进行了修复保护。
修复了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主要以当年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部旧址为中心,结合周边古村落、古建筑布局进行保护修缮,重现当年胶东军区驻扎时的情景。旧址致力于还原历史原貌,突出“军爱民、民拥军”主题。旧址区面积10664平方米,分东西南北四街,其中抗日街(南街)全长196米、爱民街(北街)全长182米、东街全长59米、西街全长约54米。旧址区内修复了演武广场、磨盘广场、古井广场、饮马广场四个广场以及44栋胶东民宅,民宅重点复原抗日军民学校、组织科、林浩旧居、许世友旧居、胶东军区司令部、生产科、野战医院手术室等。
建设了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为突出传奇将军许世友一生,建设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一座,主要是借鉴沂南红嫂的“民拥军”主题,突出“传奇许世友、军民血肉情、胶东子弟兵”三大板块。纪念馆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外观采用以胶东传统民居为特色的建筑风格。展陈设计主要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通过实物、图表、影音、雕塑、半景画等多元化表现手法,布展照片近3000张,相关实物史料600余件,全面展示了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的传奇戎马生涯、与胶东人民的浓厚情谊和胶东抗战部队发展壮大、浴血奋战的深厚历史内涵,全面展现胶东子弟兵“赴汤蹈火冲在前、危难时刻有我们”的“军爱民”精神。
建设完善配套设施。除了规划建设纪念馆区和旧址区,还设有导引与综合服务区。导引区由景观大门和迎宾公路组成;综合服务区由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爱民广场、河岸游憩长廊、爱民田等组成,承担景观展示、游客集散与管理、休闲娱乐等功能。
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的保护修复,打造和完善了重现许世友将军传奇一生、凸显战时军民情、胶东子弟兵丰功伟绩的重要载体,必将成为山东省独具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