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饶县大码头镇桑科三村的燕本堂老人向东营市历史
捐赠了一块“继序不忘”碑(即燕氏家庙碑)。该碑为青石,长182厘米,宽72.7厘米,厚23厘米,从右下角断裂成两块,中间有一部分字迹已经被磨损无法辨识。
根据燕本堂老人提供的史料,可知碑文如下:
“立庙之义取诸萃,萃者,聚也。上以聚宗祖之灵爽,使飨有其地;下以聚子孙之精诚,使祭有其所。自古耒将营宫室祖庙为先,良有以也。余燕氏一族,自召公封燕,以国为氏。而燕姓著,凡天下之燕姓者皆其裔也。迨支分派别,其载籍于山右平阳府洪同县者甚繁,自明洪武二年百祥祖与其姪(肇基、仲秀)祖由枣强县分发,相率而播迁于乐邑东,立桑科庄。是也,百祥祖为耒迁之始祖也。嗣后有徙居桑科店、东燕、西燕、石碑、码头大堤口、纪家疃、燕家寨、燕唐王庄、南柴等,皆始祖之盛福也。及迁移异县临□等庄者,难以悉载,但族丁蕃衍,祖庙未建。木本水源之思,徙向祖上敬奠,终抱遗憾于寸衷。族等感霜露而心惕,立祠堂以孝享。凛然者,昭穆有序;秩然者,伯仲相于。俾数百年,祖孙、父子、兄弟之英灵咸感格而不爽,诚报本追远之盛会也。因敬勒石以志之,庶尊宗睦族之意,毕得永垂于不替,云尔。同治八年十月上浣谷旦”。
石碑背面是捐款人的名单以及经费使用明细。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燕姓主要来源有两支。其一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黄帝有一位后人名后稷,也叫弃,是周朝的始祖。《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也就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皇帝的后人召公奭于燕,建立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市),历史上称作北燕。召公派大儿子克去管理燕国的国政,自己留在国都镐京辅政。克的后代世袭燕君共四十三代,后燕国被秦所灭,燕国公族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称燕姓。
其二出自姞姓,亦是以国名为氏。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倏的商朝贵族,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称作南燕。唐代著名古籍专家、学者孔颖达解释说:“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始祖为伯倏。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也。”其建国甚至早于北燕。后来南燕被灭国,伯倏的后代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也称燕姓。
由“继序不忘”碑的碑文所载可知,广饶县的燕姓后人都是明朝洪武二年从河北枣强县迁徙而来,经长途跋涉方在此地安家,建立了桑科庄。其后代又迁居桑科店、东燕、西燕、石碑、码头大堤口、纪家疃、燕家寨、燕唐王庄、南柴等地。至清同治八年,族人因无祭祀祖先之所,特立碑建庙以纪念先人。历经了百年的时代变迁,宗庙已经不复存在,而“继序不忘”碑被埋藏在桑科三村大队的院内多年。燕本堂老人唯恐后世子孙无法知晓这块碑的存在,特挖掘出来,捐赠给博物馆,给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也为研究燕姓后人的迁徙繁衍提供了一份实物资料。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