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国寺大雄殿元代壁画
奉国寺大雄殿元代壁画
奉国寺大雄殿辽代木构建筑彩绘
奉国寺大雄殿辽代木构建筑彩绘

去年某媒体曾对奉国寺大雄殿古代壁画彩绘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报道,表达对奉国寺珍贵古代壁画彩绘命运的担忧。作为奉国寺文物保护地方基层主管单位,义县文物管理处从2001年开始就奉国寺古代壁画彩绘保护修复问题,曾先后邀请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有关专家到现场勘查、调研。均因奉国寺壁画彩绘面积体量大、历史和艺术等级高、病害种类多且严重等因素,至今未能形成既完整又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案。故奉国寺壁画彩绘现状和保护相关情况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保护现状

奉国寺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东街,始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国寺辽代大雄殿建在高3米的台基之上,为五脊单檐庑殿式建筑,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遗存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中国第一大雄宝殿”,代表了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奉国寺大雄殿内现遗存有辽代泥塑佛教造像24尊,辽代石雕供器7套,石烛台14座,历代

17方,牌匾12块,辽代木构件梁架上彩绘2444.44平方米,元、明两代壁画534.2平方米。奉国寺大雄殿内独特丰富的古代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12年奉国寺“辽代木构建筑”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壁画。奉国寺大雄殿内东、南、西、北山墙上绘有元、明两代佛教壁画共534.2平方米。其中东西两侧山墙,元代画有十佛像,北侧山墙绘八菩萨,南面两侧尽间山墙各画有十一面观音像,元代壁画面积466.7平方米。南槛墙明代壁画为18幅罗汉像,壁画面积67.5平方米。原绘于大雄殿南坎墙内壁,后整体揭取陈列。壁画体量巨大,画像中的人物形象风格存载着奉国寺发展延续经历的历史信息,印证了地域行政统治和文化交流融合。近年来,壁画损坏的速度正在逐年加快,局部壁画的墙壁已出现了支撑体失稳,松动脱落现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设置的人工地仗也有裂变,壁画有成块坍塌的危险,并且损坏程度日益严重,保存状况令人堪忧。

建筑彩画。奉国寺大雄殿保存建筑彩绘约2444.44平方米,绘于大雄殿木构梁架及内槽上,全部为辽代原作。彩绘内容包括飞天42幅,莲荷花、牡丹花、海石榴和草凤等花草图案,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彩绘制作工艺精良至极。辽代建筑遗存数量很少,彩画存世量更是稀少珍贵。但经过近一千年的沧桑,部分彩绘胶结材料自然老化造成颜料层粉化脱落。烟熏污染造成彩绘色彩暗淡,许多细节无法辨认。漏雨对彩绘冲刷,导致彩绘污染、漫漶、起甲、龟裂。彩绘表面遍布的蜘蛛网将飘尘固定在彩绘表面,造成对彩绘的污染。大殿内历史上曾寄居大量蝙蝠,对彩绘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毁,蝙蝠的尿液和啄抓造成木材糟朽,导致彩绘随木屑脱落。(至于蝙蝠的治理问题,经过连续三年捕捉,蝙蝠已无大量聚居。)除此之外,历史维修也造成了对彩绘的损伤。

奉国寺近期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是1984年至1989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大雄殿落架维修工程。因当时技术和资金所限,在工程总结报告中,文物专家组特将古代壁画和建筑彩画的后续保护修复列为未来亟待解决的遗留问题。

在1984年至1989年大雄殿维修工程中,对元代和明代壁画分别采取了更换支撑体、地仗补强、原位加固和揭取保存的方法进行保护处理。原南槛墙明代十八罗汉壁画,面积67.5平方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恢复辽代门窗原貌,对壁画切割揭取后,使用环氧树脂粘接玻璃纤维背衬于木板上做支撑展示,现陈列在大雄殿北侧廊道。大雄宝殿东西两壁元代壁画,在80年代实施了对壁画整体进行分段拆除墙体、背后减薄铲平地仗、地仗修补加固、环氧树脂粘接玻璃纤维布及埋设玻璃钢拉结构件的原位操作加固工作,同时对壁画彩绘表层采用1%聚乙烯醇缩丁醛进行加固。

从2001年开始,义县文物保管所分别邀请诸多专家学者做奉国寺大雄殿壁画彩绘保护咨询和研究。国家文物局也曾派专家现场勘察,建议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奉国寺古代壁画彩绘现存的病害类型多,损毁面积大,保护修复施工复杂难度高。对壁画彩绘展开抢救性调查研究,编制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案,早日实施保护修缮,已成为十分紧迫的文物抢险保护任务。

今后的保护工作

成立奉国寺壁画彩绘研究保护专门项目组,确定合作单位,拟定实施计划。

文献资料调查收集。全面整理调查已有文献资料。历史考古研究资料,满足研究设计需要的建筑测绘图资料,保护修缮历史资料,文物单位周边气象水文环境资料、温湿度监测数据、地质勘察报告,文物管理、日常维护及展示利用等相关资料等。将资料汇总并建立数据库进行管理,并不断更新数据库的内容。将关联影响到壁画彩绘保护方面的信息提取形成参考资料,编写制作奉国寺壁画彩绘研究保护大事记。

壁画彩绘现状信息采集。利用先进的三维扫描、多图像高保真处理技术采集壁画彩绘图像。通过云计算处理,实现大面积壁画无变形无变色信息采集合成,保证所有壁画彩绘都有完整的图像资料。在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同时,对所有壁画彩绘实施抢救性整体、局部、细节原貌写实临摹,记录壁画彩绘保存历史过程。实现精细信息留取及资料永久存档,建立奉国寺古代壁画彩绘信息数据库,为未来研究保护提供基础服务。根据计算结果正投影图像,为现状调查、修复方案设计等提供相应图件,为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精准的基础数据与技术支撑。先期对壁画的破损部位进行虚拟修复,为实际修复提供虚拟修复效果图件,为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可利用修复前后的扫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检查其成效。

环境调查与评估。调查自然环境与壁画彩绘保存的影响关系,获取气象环境温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光照度等参数。调查室内微环境空气及壁画表层温湿度,支撑体水汽分布状况及运动规律,光照度及其他有害气体等,结合大气环境因素综合分析温湿度、水分、光照和有害气体等条件对壁画彩绘主要病害的影响关系。毛细水上升是导致壁画底部酥碱最常见的原因,对不同高度壁画地仗采样,分析含水量,确定有无毛细水上升。对壁画表面温度、环境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长期监测,从而确定冷凝现象发生的时间和条件,以便采取工程与环境治理结合的方
法进行治理。地仗支撑体中的盐份潮解、结晶造成结构的破坏产生酥碱病害。为此,要分析确定壁画中盐份潮解的临界相对湿度,为控制环境湿度提出量化指标,采取保护措施。

环境调查除了常规的气象、水文、地质、大气等基本环境数据的收集外,需要对壁画彩绘内外环境进行连续观测,利用超声波、红外热像监测空鼓、裂隙深度、支撑体含水率分布,并利用位移监测方法观测裂隙宽度的变化。结合病害程度及分布规律,找到对应的环境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这是古代壁画彩绘长期保存的前提条件,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工艺调查与病害分析。在前期信息采集正投影底图确定的基础上,确定病害调查网格,开展现场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完成现状及病害调查评估。通过原位检测、现场采样,利用现代科学仪器对壁画材质工艺和病害成分进行分析,结合环境调查数据和勘测结果模拟壁画保存环境,分析病害形成机理。采用显微镜、光谱扫描仪等科学仪器对壁画彩绘的颜料层、地仗层等进行分析,确定壁画彩绘制作工艺。对画面混合颜料的成分和比例,进行色彩信息提取做结构分析,为彩画数字化复原做基础工作。全方位对地仗层和支撑体进行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确定承载壁画彩绘支撑体的稳定性。结合环境监测数据,实验室模拟壁画彩绘表面主要病害的保存环境,研究病害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过程,为制定保护修复方案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价值评估。在前期调查、工艺材料分析、病害评估的基础上,对奉国寺大雄宝殿的壁画彩绘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进行评估,结合义县奉国寺杰出的建筑历史地位写出评估报告。

保护修复技术及材料试验。在前期调查分析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壁画的保护修复材料试验,在统一制作的模拟样块上,开展工艺材料试验,在现场自然环境下,进行观察,同时结合老化模拟试验结果,确定相应的保护修复技术与材料。

编制研究报告和保护方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全面勘查、充分研究、综合评估、完整试验、不留隐患的总体原则,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汇总;完成壁画高保真信息采集、正投影全画幅底图绘制;现状及病害调查与评估;环境调查与评估;稳定性调查与评估;壁画彩绘制作工艺调查与病害机理分析;文物价值评估;保护修复技术及材料试验。先期编制研究报告,为编制保护修复设计方案及保证后期可行性施工奠定基础。通过专业性、广泛性、权威性论证审核后,最终形成奉国寺壁画彩绘系统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