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近代工业遗产丰富,门类繁多,从时间范围上贯穿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各历史时期、各特定阶段,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化历程;从地域空间上遍布四川21个市州,具有数量大、分布散、门类全、种类多、地域特色明显等特点。据笔者统计,四川工业遗产总数达226处。除了同一类型的工业遗产集中分布于同一区域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外,其他的工业遗产均以散居形式分布于各市州。这些工业遗产门类广泛、种类繁多,包含制药、酿酒、电子、盐业、金属、交通、兵工、纺织、机械、制糖、矿冶、电力、化工等工业门类,反映了该地区近代以来工业生产、城市建设、社会发展以及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时代特征

四川近代工业遗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时空范围内实现连续性,既有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民族资本企业建立的近代民族工业,也有中华苏维埃政府川陕边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在四川建立的红色革命工业,以及抗日战争期间建立的抗战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初期工业、“三线建设”时期建立的战备工业及其他各类工业遗产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工业遗产,成为四川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最好的见证。

(一)近代民族工业遗产:四川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办主要由清政府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民族资本企业投资创办,如清光绪三年(1877)四川总督丁宝桢在成都创办的四川机器总局(四川机器局),建于1906年的四川机械总局(白药厂、兵工厂),张澜创办的南充同六丝厂和金城银行投资建成的灌县煤矿。

(二)红色革命工业遗产:四川是中国共产党及红军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及红军不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了数量巨大且门类齐全的军工企业,主要有红军长征时期建立的造币厂、被服厂、兵工厂、织布厂、缝纫厂、铅字厂、军械修理厂、炼钢厂、炸弹炸药厂等,以及川陕苏维埃政府设立的军需厂、盐厂、工农银行造币厂等红色革命工业。四川现存红色革命工业遗产多达20余处,占工业遗产总数的8.8%。

(三)抗战工业遗产:四川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是抗战物资的主要供给地。四川抗战工业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从沿海地区内迁,二是四川本土筹建。现存的抗战工业遗产有6处,占四川工业遗产总数的2.7%。具有代表性的是创建于1921年的永利川厂旧址。此外,位于乐山市犍为县的嘉阳煤矿建筑群,亦是四川抗战工业遗产的典型代表。

(四)社会主义初期工业遗产:四川社会主义初期工业遗产有17处,占工业遗产总数的7.5%,主要有宝成铁路旧线及其相关工业建筑、中元造纸厂、鱼嘴电站溢洪道闸门、南宝炼铁炉、炼铁窑窑址及毛泽东视察隆昌气矿纪念地等工业遗迹。

(五)三线战备工业遗产:“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四川的攀枝花、广安、西昌等地集中性地建设了一大批钢铁、煤矿、航天、科技、电力、机械、铁路等战备工业,如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航天中心、川西核工业基地、成昆铁路等。时至今日,遗留下42处三线战备工业遗产,占四川工业遗产总数的18.6%。

地域特色

四川近代以来上百年的工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工业体系,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四川工业遗产的显著特点,如以攀枝花为代表的钢铁工业遗产体系,以自贡为代表的井盐工业遗产体系,以内江为代表的制糖工业遗产体系,以泸州、宜宾为代表的酿酒工业遗产体系,以巴中、阿坝、雅安、广元为代表的红色革命工业遗产体系。

(一)攀枝花:钢铁工业遗产

1974年建成的攀枝花钢铁基地,是我国战略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是“三线建设”时期西部工业发展的重点。为配合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国家先后在这里创办了包含煤矿、电力、交通等为一体的大型战备工业项目,如兰尖铁矿矿场——全国十大露天铁矿之一;503地下战备电厂——我国第一座大型战备洞内火力发电厂;攀钢一号高炉——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高炉;横跨于金沙江和雅砻江上的渡口吊桥、雅江大桥、荷花池大桥——三线建设时期重要的交通枢纽。此外,雅砻江水上运输木料的转运码头贮木场、攀钢新钢钒轨梁厂、冷轧厂、炼钢厂、大田会议会址等工业遗产无不在向世人讲述攀枝花这座钢铁城市的前世、今生。

(二)自贡:井盐工业遗产

自贡盐业历史悠久,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可知,自贡地区现存井盐工业遗产31处,占工业遗产总数的13.7%,包括盐矿井(群)、烧盐车间、机车房、盐仓等井盐工业厂房,以及盐工宿舍、盐厂幼稚园、厂部大楼等制盐工业附属建筑。其中,位于自贡大安区杨家冲上凤岭的吉成井盐遗址最具代表性。

吉成井盐遗址由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四口盐井组成,占地25亩,是我国现存盐井和天车最密集的地区,见证着自贡盐业和中国井盐发展的历史,是自贡最具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

(三)泸州、宜宾:酿酒工业遗产

泸州和宜宾是中国白酒酿造工业的重要基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登记的包括窖池(群)、车间厂房及大型工业建筑等酿酒工业遗产多达35处,占全省工业遗产总数的15.5%。泸州白酒酿造工业遗产保存范围大,分布于泸州市区及泸县、纳溪、合江等县区。窖池是酿酒工业生产中的重要设备和场所,泸州地区的酿酒窖池数量多达万余口,其中,百年以上的老窖池1619口,30年以上的窖池达9100口。其中,始建于1573年至今仍在使用的泸州1573窖池群,是我国建造最早、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酿酒工业遗产,1996年12月成为行业内首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作为川酒和我国浓香型白酒的唯一代表,于2006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宜宾五粮液503车间及叙南酒业曲酒酿造车间共同构成了四川极具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

(四)内江:制糖工业遗产

内江制糖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300多年。内江现存制糖工业遗产最具代表性的是银山糖厂旧址和内江糖厂原料站旧址。银山糖厂始建于抗日战争初期,1951年,建成西南地区最早的机制白糖厂,成为名副其实的“糖业母厂”,是内江最具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代表。1953年,国家投资990万元新建内江糖厂,成为我国第一家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的日榨甘蔗1000吨的大型糖厂。以内江糖厂、茂市糖厂、银山糖厂、球溪糖厂等为代表的制糖企业,为内江经济和地方财税增长甚至全国制糖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到1985年,全市共有糖厂43家,其中全民企业8家、集体企业35家。

(五)巴中、阿坝、雅安、广元:红色革命工业遗产

四川的红色革命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川西北的巴中、阿坝、雅安、广元一带,为川陕边革命根据地及红军长征时期的主要活动区域。位于该区域的巴中是全国第
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之称,被毛泽东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工业遗产是近代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特定历史时期最直观的记忆,具有不可再生性。四川工业遗产以其显著的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见证了四川近现代工业化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缩影。保护好工业遗产,有助于厘清社会发展轨迹,延续人们对过去历史的记忆;利用好工业遗产,可为现代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活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