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森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自1987年6月开始组织大规模修缮昭陵、德陵、康陵、庆陵、泰陵、茂陵、裕陵和长陵。我有幸参与了这些陵寝古建筑的修缮工程。这期间通过跟随古建老艺人学习和自己对拆卸的旧木构件进行测量拍照揣摸,学到了更多古建筑官式做法的技艺,积累了古建传统技术的珍贵资料。现就其中桁条(带斗栱的大式建筑叫桁,不带斗栱的小式建筑叫檩)的做法与大家分享。

中国的古建筑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台基、墙体和屋顶。而主要结构是由若干个木构件组成,又配有砖、石及各种瓦件等为辅助材料构成。在台基上立柱子,柱子上安枋子再放置梁,梁上安桁条,桁条上钉椽子。桁条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构件,承载其上面的椽子、望板及屋面上泥、瓦的所有重量。因此桁条的制作特别重要,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和古建传统工艺要求操作。近些年来,由于老艺人和会传统做法的老工匠逐渐减少,新的技术工人得不到真传,而没有真正弄懂、搞清如何制作才能符合传统工艺、传统做法的要求,再加上有些施工企业抢工期,只注重经济效益,所以往往制作出来大木构件只是外形近似古建传统构件,而与传统做法的构件还差一些距离。修缮十三陵昭陵时,笔者跟随老师傅学习了传统大木制作手艺,后来又经过修缮十三陵的其它陵寝,从拆卸的大木构件上通过测量、记录、拍照得到了一些资料,其中桁条是传统的官式做法。

我国传统古建筑大致分为大式建筑、小式建筑和杂式建筑,大式做法也叫官式做法。小式建筑和杂式地方民居做法因地制宜因材而做也是地方做法。官式做法的建筑,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而操做执行,主要用于宫殿、府邸、衙署、皇家园林、皇帝敕建的庙宇、皇家陵寝以及其他皇族建筑。普通民居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而采用的做法比较简单,木匠制作檩条的形状是混圆或叫正圆,也就是檩条搭在梁头上,檩条上钉椽子就行了,檩下没有垫板和檩枋,木匠管这样的檩条叫光棍檩。官式做法建筑讲究许多,檩下有垫板、檩枋,称之为一檩三件。每一个木构件都有标准的尺寸,且木构件之间都有严格的比例关系,带斗栱的大式建筑以“斗口”为模数,不带斗栱的小式建筑以“檐柱径”为模数。斗口和檐柱径是我国传统古建筑营造的依据,斗口即平身科斗栱坐斗上进深方向安置正头翘或正头昂的刻口,以这个刻口的尺寸为模数。其他所有木构件的尺寸都是它的倍数,如一栋大式建筑的斗口尺寸定为2.5寸,合8厘米,按《清式营造则列》规定挑檐桁径是3斗口,因此3斗口×8厘米得到挑檐桁直径的尺寸应为24厘米。又如:一栋小式建筑的檐柱径定为30厘米,而柱高是柱径的11倍,即柱高11柱径×30厘米,得柱高330厘米,其它构件以此类推。

一栋建筑有多种桁条,按其所在的位置分别叫做挑檐桁、正心桁、下金桁、上金桁、脊桁等。又因其承载的重量不同,因此各桁条的直径也不一样。而一栋建筑同样直径的桁条有许多根,要想让同样直径的桁条做得没有误差,古代老前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既方便又省事的技艺,就是“套样板”。套样板的材料最好用3毫米厚的胶合板,高、宽的尺寸应比所要加工的桁条直径大十分之三。我国在没有胶合板之前,老工匠用薄红松或椴木板及其他拿着轻便、不易变形的材料做样板。桁条的样板就是桁条端头断面的形状尺寸,所以套样应符合设计要求,必需准确无误。套样板应当由已经掌握了制作大木构件技术的老师傅或工长完成。现举例说明传统桁条做法,如一栋歇山式建筑挑檐桁的直径是24厘米,其套样板的步骤如下:

一是在已准备好的三合板上找出中点,然后过中点用方尺画十字方线,用墨线画。

二是尺寸定位:先定挑檐桁立高的直径尺寸,以中点为界上下各分12公分。然后再定挑檐桁宽度尺寸,此尺寸应比所要的24厘米加大十分之一,也就是26.4厘米。在中点左右各分13.2厘米(图1)。

三是分八卦线:首先在桁的立高中线两侧定桁的金盘线。金盘宽是桁径的十分之三,即金盘宽是7.2厘米。以中线为准在两侧各点3.6厘米分别画出金盘线。然后在桁的横向中线两侧按桁径的十分之二定尺寸,即4.8厘米。分别在中线上下各点2.4厘米画线。

四是在四个面余下的尺寸内均分3等份,即每一等份得3.2厘米(图2)。

五是分别在每个角上各点连线(图3)。

六是用小腕子锯去掉四个角上多余的部分,刨平锯痕写上“挑檐桁”即可(图4)。

我们看到(图4)是一个已经完成的挑檐桁样板,它外形近似椭圆型而在外边缘又有十八个面。加工挑檐桁时用此样板在桁的两个端面画线,然后用墨线弹桁的顺身线,按线加工成样板的样子,最后逐个去掉外边缘的小楞儿找成圆弧即成。

加工完成后的挑檐桁上下有两个平面,外形不是圆的而是椭圆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首先下平面是为了与挑檐枋结合严密,上平面是为了与枕头木结合严密。其次加工成椭圆型,是传统做法,叫三破楞加泡做法,因挑檐桁加泡后与上面的椽子接触面加大,有利于椽子的牢固稳定。

在初步加工挑檐桁木料后,接下来就要制作榫卯,桁条与桁条之间相互连接,主要是靠榫卯结合,在桁条两端分别做出榫和卯,在桁条端头凸出了一小块木头是榫,在桁条另一端头凹进去一小块空隙的叫卯,木匠们俗称是公母榫。公母榫的形状有两种,一是榫的形状酷似螳螂头的叫螳螂头榫,另一种形状像燕子尾巴的叫燕尾榫。螳螂头榫是明朝以前早期古建筑桁檩上用的榫卯,明十三陵古建筑上桁条大都用这种榫卯,(图5)是十三陵长陵祾恩门正心桁上的螳螂头榫。

在修缮十三陵各陵寝期间,经过测量得出制做螳螂头榫基本上可按下例作法进行。先做样板然后按样板画线加工,其榫全长是桁径的二分之一,榫根宽是桁径的十分之一点五,榫头最宽处是桁径的十分之二,榫头长是榫总长的二分之一(图6)。燕尾榫的做法是:榫长是桁径的十分之三,榫头宽同榫长,榫根处按榫头宽收二十分之三,中线两侧各收十分之一。

螳螂头榫和燕尾榫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作用是一样的,都是水平方向的构件连接,只不过形成的时代不同。螳螂头榫比燕尾榫复杂,耗工耗料多。当我们在修缮文物古建筑时,有必要了解该建筑建造的年代,掌握其历史信息和文物价值,特别是要弄懂弄通建筑结构形式、各建筑构件的制作工艺,逐个测量每一构件的尺寸,并拍照记录,无论遇到是三破楞加泡做法的螳螂头榫、还是燕尾榫的桁檩,或者需要更换其他构件时,都应当按原样制做,不得任意改变原做法、原造型。不要用自己的习惯做法而改变传统的工艺,更不能因为怕费工费事,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技艺不仅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保护,更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传承,老前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绝不能丢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