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步侗寨(吴志勇/摄)

2014年6月27日至30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相关专业技术团队组成联合志愿团队赴湖南省通道县侗族村寨,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文化遗产社区交流工作。

初衷与起因

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河流域的芋头、横岭、坪坦、阳烂、中步、高步六个侗族村落与贵州、广西其他侗族村落于2012年11月联合申遗,于2013年2月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受通道县政府的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承接通道侗寨传统村落申遗研究与保护规划的工作。

在具体申遗研究的过程中,工作组系统地分析了侗族村寨作为文化遗产面临的现状威胁,认识到在遗产本体衰败、受到威胁的表象背后,存在很多深层因素,比如自身文化认同、外来文化冲击、观念的变化、常住村民结构与村寨空心化、村落管理模式变迁等等,这些因素从机制上影响着物质遗存的保存。说到根上,最根本的问题或者威胁与“人”相关,与侗寨村民相关。

从申遗工作的角度来看,也仍然存在“政府主导”与“村民参与”脱离的问题,政府及主管部门一头热,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宣传与强势管控使村民理解与服从。村民普遍对申遗的意义,申遗会如何影响未来村寨与自己的生活,具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保护行动不甚清楚,或者存在一定的误解。这些为当地正在进行的侗寨申遗工作推进带来一定难度,随着未来申遗工作的推进与申遗结果的不确定,很可能会成为越来越大的障碍。

如何创造一种既权威又亲切的渠道,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交流,使他们理解申遗,并能够更好地接受并支持申遗,成为申遗工作团队关心并深入讨论的问题。经过研究与策划统筹,一支由遗产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对侗寨感兴趣并有情怀的青年学生组成的联合支援团队开展了此次“申遗沟通之旅”,启动了侗寨村民与社区对申遗的参与过程。

过程与内容

针对侗族村寨与村民的特点,为了达到尽可能好的沟通宣传效果,联合志愿团队精心策划了系列交流活动内容,具体分为“联合座谈”“案例宣讲与展板宣传”“现场解答与沟通融入”三个环节。

1.联合座谈。侗族村寨具有独特的“家庭—房族—寨—款”传统社会组织模式,并延续至今。目前,村长、书记主管村内行政事务,传统的“族长、寨老”以老年协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到村内日常社会协调等方面工作之中。本次活动针对这种侗族村寨独特的社区组织管理特点,组织各村村长、书记以及族长寨老进行联合座谈,同时邀请通道县文物、建设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共同出席,搭建“本土社区—专家—县主管部门”的沟通平台。

座谈会上,村干部就各村对申遗工作的认识、村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目前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专家团队就侗寨申遗相关研究工作的进程、申遗工作的意义以及后续还要进行的工作向大家进行了汇报;县文物及建设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就村干部提出的相关问题也进行了回应。座谈会上大家开诚布公,坦诚交流,对从村寨到县相关部门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与村干部的充分沟通,首先赢得他们的理解与信任。村干部在组织后续村民集体宣讲活动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非常高的积极性,把申遗宣讲与民间表演结合起来,吸引了尽可能多的村民参与。

2.案例宣讲与展板宣传。联合志愿团队重点对高步、横岭、阳烂三个村开展宣讲宣传活动。宣讲团队针对村民普遍存在的疑惑,重点对侗寨的价值、保护的意义以及如何保护村寨、如何通过保护与申遗促使侗族人民的生活更好地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宣讲列举了国内外不同类型,特别是村寨类型的世界遗产案例,帮村民了解什么是世界遗产;阐述了“保护世界最有价值的遗产,并为村民寻找以自己传统文化特点和资源条件为基础的发展道路”的申遗理念;详细说明了各自村寨的突出普遍价值和需要保护的重点内容;分析了侗族村寨申遗过程中以及申遗成功后会给他们村寨带来的变化;同时通过案例深入讲解了在村寨保护和建设过程中村民应该如何着手保护村寨风貌和需要避免的错误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宣讲团队还将宣讲内容制作成展板,在村内进行展览,并为村民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和沟通。

3.现场解答与沟通融入。为了更好的给村民解答相关问题,联合志愿团队与村干部、村民以及县相关部门领导一起对各村的建设与保护情况进行了现场考察。在村内村民修建房屋的现场与村民交流传统风貌延续与显现的要点,针对县相关部门建设的样板房工程的建设方式、房屋风貌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同时针对村寨消防、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的重要方面也与村民展开了现场交流与解答。

回顾与思考

本次活动是北京清华同衡规划院“侗寨申遗”团队以“民间技术团体”身份自发开展的一次文化遗产社会教育活动,旨在实现公众专业人员与村民、基层政府、专业人员的知识、意见交流,达成共识,以推动遗产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

历史村落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型,其在文化形态以及传统社会组织的延续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本土社区是历史村落传统文化形态当代传承与延续的重要纽带。它们保有独特的文化身份,传承村落传统的生活方式,维系着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同时延续着当地的习俗与信仰,并在当代村落自组织与自管理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007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将“提升本土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角色”纳入世界遗产保护5C战略目标。村落

中突出本土社区的作用更是成为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理顺本土社区与村落遗产的关系,明确本土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角色,是留住村落文化根脉,确保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是降低遗产保护的社会成本,避免社会矛盾,保障社区利益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的村落保护工作已经进入新阶段。西递和宏村、开平碉楼与村落等多项村落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侗族村寨和苗族村寨也于2012年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近年来,我国还先后公布了多项村落保护清单,包括前六批27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前两批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在未来的村落申遗过程中,社区沟
通将成为必要环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村民结构的村庄社区类型,需要形成多样的社区沟通与参与方式。沟通是长期的过程,效果也会随着沟通的加深而逐步显现。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