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嘉衡湖北宜昌人,其父顾槐,曾是道光皇帝的老师。顾嘉衡深受其父教诲,学业不亚于父亲,道光二十年中进士,后来任河南南阳知府。

后人对顾嘉衡的认识多源于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幅对联的出处要追溯于湖北与河南文人之间的一场“笔墨官司”。究其原由:三国时候,蜀汉后主(即刘禅)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屯兵汉中,准备北伐中原。临行前,在上给刘禅的表章(即前《出师表》)中,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样的词句。原来“南阳”有两处:一处在湖北襄阳城西的隆中,一处在河南南阳城西的山岗上。于是,湖北、河南的文人,都认为诸葛亮“躬耕”的“南阳”是自己家乡的那个南阳。鄂、豫两地的文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互不相让,难解难分。打起了一场“争先贤”的“持久战”。这场纷争,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咸丰年间。

顾嘉衡世居湖北,却在河南为官。面对这场争持不已的“笔墨官司”,顾嘉衡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撰写了这副对联,悬挂于河南南阳武侯祠。

作品内容及现状

作品释文为:“唐画龙图在东浙,钱氏绢十二幅作一帧,其高下称是,中心画龙头,左臂云气腾涌,墨痕沉劲,大书曰:感应祈雨神龙也!”左上书:允执方丈清鉴,落款湘坡顾嘉蘅,下方两处印章,一处为阴文顾嘉蘅印,一处为阳文翰林庚子。这幅书法作品书写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画幅虽大,但整幅作品章法浑然,一气呵成,观之令人心旷神怡,有观若仙境之感。整幅画面宽139厘米、长348厘米,画心宽119厘米、长243厘米,属于不常见的大幅作品。

文物现状调查。画面整体变色,文物上方有大片水渍,右上角有明显污渍,表面有零星霉变发生和少量的蝇虫粪便,画心整体完整。其原装裱形式为两色纸裱绫边,即米黄色隔水配淡蓝色天地头,两边用浅绿色镶通天边。原裱的天杆很特别,通常天杆都是木制实心半圆形天杆,这幅画的天杆采用的是空心圆形塑料天杆,这在传统书画中是不多见的,经过观察,这幅书画的天头有修复的痕迹,据此推测其天头曾经破损,天杆缺失,在对其天头进行修复时没有合适的天杆,所以配以塑料天杆。从文物的表面观察来看,其天头仍是破损的主要部位,这种破损特点在书画中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画幅在悬挂的同时,天头是主要受力对象。天头破损且水渍严重,天地头均有大量折痕,地杆处轴头缺失。

修复步骤

去除旧裱。由于书画的原装裱材料已破损且布满污渍,因此,在对其进行修复前先用剪刀剪去其原装裱材料,为了保护画心,暂留取两到三公分的边。

清洗。此画心为纸本墨色,为防止其墨色晕染,清洗时先用温水淋洗画面,开始时施水要轻柔,通过水流带走表面污渍。淋洗到一定程度没有脱墨现象发生,方可用毛笔轻轻摩擦有污渍的地方,这个动作要特别轻,力度稍微加大就会使纸张表面起毛。由于画心表面有霉变发生,清洗的最后用开水消毒,以免霉变继续侵蚀画面。

揭去背纸。将白报纸两面湿水,并均匀地刷在案子上,(刷白报纸的作用是为了画心揭裱后,能够安全的从案子上翻起)将清洗好的画正面朝下铺在白报纸上刷平,吸去多余的水分,在案子上稍晾一会儿,待画面半干时就可以进行揭背了。

揭背是书画修复的重要环节。这幅画的背纸由数块宣纸拼接而成,总共有三层,揭背时从边缘逐层揭取。揭画心时对画心的湿润度要求很高,如果画心过于干,背纸不容易和画心分离,就很难揭下,由于纸张的湿润度对其强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画心过于湿,画心纸张强度下降,揭背纸的过程中画心容易破损,需要干湿适度才能顺利进行。这个步骤不能求快,手法一定要轻柔。在揭的时候遇到粘接牢固不易揭开的部位,用温湿的毛巾捂在上面片刻,待浆糊分离后再进行揭取,这样可保证不伤及画心,如果硬揭就会发生画心揭透的危险。揭画心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不能东揭一块,西揭一块。要从画的一头开始逐步一点一点地进行。

这幅作品的揭背较顺利,值得一提的是在揭背的过程发现,托心纸的边缘有一枚长方形印章,

的上方是一个和尚,双手抱于胸前,面露喜色,下方有“義泰”二字。这枚印章和画心边缘齐平,边上有裁切的痕迹。估计这枚印章是所用托心纸的名号或者是以前的装裱师傅留下的。这枚印章是这件书画文物的重要历史信息,据此可以推测出,这幅画的画心以前没有进行过揭背,系原托心纸。如果继续进行深入考证,也许可以追溯出最初的装裱来源,或者装裱此画时所使用的宣纸材料的出处。修复文物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的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由于画心污渍较多,且有空壳的现象,所以,这次修复需要揭去托心纸,原托心纸印章部分仍然保留在其原来的位置,为以后的科研工作留取信息。

托画心。托画心前,仔细检查画心背面有无原托心纸的残留,用指头前段柔软的部位将残留搓起,再用镊子夹除。检查完毕,用排笔将稀浆水均匀地刷在画心背面,古旧字画在进行重新装裱时,为了保持文物的完整将其四周镶上软距条,这样在方裁时不会裁到画心,然后托上一层单宣纸。上面垫一层吸水纸,用棕刷拍实。翻转画面,慢慢地揭去上面的白报纸。等画心自然晾干,再将画面翻转,背面均匀潮水,四周刷稠浆糊,上墙挣平。至此,书画修复的重要环节揭画心,就基本完成了。由于这幅作品没有残缺和画面颜色不均匀的现象,所以不需要进行全色。

配料装裱。依照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不改变文物的原貌,选取和原裱颜色一致的米色花绫配制两边和隔水,用淡青色花绫配制天地头,浅绿色花绫配通天边。为了美观起见,将各部分的镶料按比例适当加大,镶配后画幅整体挺阔,古朴典雅。不光美观,更使他的保存寿命得到延缓。考虑到后期的保护,修复后为这件文物制作了囊匣,大家知道樟木可以防虫,为了防止虫害伤及文物,以前有用樟木制作画盒的例子。最新的研究结果证实樟木会长时间释放酸性物质,长时间使用樟木箱会使书画酸化变脆,不利于书画的保存。出于对文物长期保存延长其寿命的目的,这次采用无酸纸为这件书画文物制作囊匣,可实现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同时防止书画酸化,利于长期保存。

这件作品是清代书法家顾嘉衡创作并赠予允执方丈的,文章的开头提到顾嘉衡在南阳与襄阳的诸葛亮躬耕地论证的问题上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用一幅对联巧妙地化解了这场纷争。反映出顾嘉衡具有敏捷的智慧。顾嘉衡祖籍湖北宜昌,后又在河南南阳任知府,且其父曾是道光皇帝的老
师,家族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对其作品进行保护为日后宜昌与南阳两地的历史研究,和顾嘉衡本人生平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将这件书法进行清洗、揭背,清除污渍和霉斑,一定程度的延长了它的寿命,并满足陈列展览的需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