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物部门和广大文博工作者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文物保管保护与文物研究展示以及传播教育是

运行结构中并驾齐驱的三大重要职能。而文物的科学保管与科学保护又是充分发挥文物研究展示以及传播教育职能的重要支撑。因此,在文博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应承担的历史重任面前,进一步研究探讨在新环境条件下文物保护技术应用中出现的新问题,即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本文拟就书画类文物库房保管、展厅展出方面有关保护应用中所遇到的新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书画类文物库房整体环境与局部小环境的变化

书画类文物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是全国各地各级综合性博物馆与文博机构的主要收藏类别之一。近些年,新建的博物馆馆舍中,文物库房有建于地上的,也有很多是建在地下的,现代建筑以及与之配套的科技保护设施设备具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不管建在地上或是地下的文物库房,在对馆藏文物形成科学保护的大环境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书画类文物从原来相对简陋的老库房搬迁进现代化新库房时就面临着环境适应问题。近年新建馆舍的文物库房,都具备恒温恒湿设备并按现代科学标准进行控制,且标准在南北方各地各馆均大同小异,这在理论上是科学的。但是,在具体实际保存状态的观察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例如,在同样以书画类藏品著名的大馆中,北方馆的书画类文物就发现偏干的问题,南方馆就出现偏潮的状况。为此,在各地新馆相继准备投入建设时,还发生了文物库房建在地下好还是建在地上好的争论。坚持建在地上的理由之一即是便于控制温湿度,而坚持建在地下的主要理由是利于安全控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多数新馆文物库房还是建在了地下。

在实际投入使用的地下文物库房中,温湿度控制起来还是有些问题。例如,从文物库房大范围上测量,温湿度数据是符合标准的,但是,具体到书画类文物库房就出现问题了。具体表现是,库房空间的温湿度数据符合标准,但书画藏品拿出来看,明显偏干。经过细致观察研究,我们发现在保管文物所用的柜架等设备上存在着小环境,各馆选用的柜架材质有金属的,有木质的,大小规格以及柜内结构各有不同,其内部自然会形成与库房大环境不同的小环境,有些书画还有包皮和包装盒等不同的保护措施,有卷起来的,也有装框竖起来的,种种状态各不相同,从而形成小环境的复杂状况。目前恒温恒湿设备以及检测设施基本都是对库房整体大环境检测,而对于保存在柜架小环境内的书画类文物的检测与保护措施相对薄弱。从目前发现的现象观察,文物库房的检测设施还应注意到对柜架内小环境的温湿度等数据的检测,并且逐步完善文物库房温湿度等环境的细部控制能力,以利于书画类文物的安全保护。

书画类文物在展出环境与库房保护环境之间的适应过程

书画类文物出库到展厅出展的时候,为使书画类文物有一个适应过程,一般延续传统的操作程序,即通常是在书画类藏品出库前,先将参展藏品从柜架中提取出来,放在库房内放置一段时间,以便使其适应出库的条件。尽管展厅的展出条件按操作标准基本设定了与文物库房相应的条件,但是,文物一进展厅,往往就开始布展,其后,在布展过程中,可能对书画类文物造成损害的因素就表现出来了。

书画库的保管员对所藏书画的实际状态比较熟悉,如果由他们亲自操作,在某种程度上会减轻对书画的损害。但是,按现有博物馆的机构设置,往往布展人员与保管人员是分属两个部门,各有各的分工,通常的程序是布展人员从库房提取文物以后,在展出期间要负责文物的安全,展出以后要进行回库交接。如果是在本馆内展出,布展人员对本馆展厅展柜条件比较熟悉,加上与库房文物保管员可以随时沟通配合,书画类文物在布展过程中能够做到比较安全的操作。书画类文物到馆外展出时,随展人员的情况就比较复杂,这种情况下,在布展过程中就难以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前些年,就有北方大馆出借馆藏名贵书画到南方著名城市展出,考虑到展品的贵重性以及南方气候比较潮湿,因此,在展出过程中,南方馆方尽力保证展厅的展出条件保持在比较干爽的状态。然而,待展出完毕准备撤画时,才发现展出的书画干得几乎难以卷起来,尽管采取及时抢救措施最终将书画展品安全地撤了下来,但是,三个月展期对名贵书画的损害是可以想见的。

由此证明,尽管在现代化的文物库房里设施设备条件水平差不多,检测控制标准也都一样,但是,文物保存状态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尤其是书画类文物的保存。与此相同的是,展厅现代化的程度在全国业界都存在很大相似性,但是,馆藏文物参与展出时,书画类文物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在馆外交流展时出现的差别各有不同。因此,在文物库房、展厅与展柜越来越现代化的条件下,书画类文物从文物库房提取到进入展厅环境再到进入展柜的过程,应有更为细致的操作规范,在检测到位的条件下,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传统的保管程序与技术规范更应加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