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等5部门实施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简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的技术专家,2013年10月,笔者被湖北省文化厅选派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博物馆培训文物修复人员,为期一年。一年来对基层博物馆的各方面业务情况有了真切的认识,就基层
修复人员的培训路径和方法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县级博物馆往往“简、偏、少、全”。即馆舍条件和专业设备配备比较简陋;藏品地域性强,偏重某一时代或某一品种;工作人员数量少,具备专业背景的更少,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也不多;一般要具备田野调查、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保管保护、展览陈列、鉴定服务等多项职能,对工作人员知识技能的全面性要求比较高。针对这些特点,文物修复的培训就不能仅仅只是操作技能的传授和示范,而是要以此为基本点拓展开去。
技能培训比较简单,将文物修复过程中的要点打印成册,操作示范几次,指导几次。剩下的就是一个反复练习、熟悉的过程。以陶瓷器为例,包括基本安全规范、陶瓷器修复方案的确定、图片资料的摄取、清洗—粘接—补缺—打磨—上色等步骤的材料选取和操作技巧等。但我觉得在此之外更需要传授的是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如何通过修复一件文物树立文物研究意识,增加文物知识储备。具体讲就是解决三个问题,即如何从错误操作中吸取教训?如何解决突发情况?如何从所修文物身上获取尽可能多的文物信息?我以一件汉代陶俑的修复为例来表述我实践这个命题的过程。
这件陶俑于2013年9月在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古墓岭汉墓出土。从出土时拍摄的照片(图一)看,陶俑上半身虽已碎裂,但没有散形,下半身碎片被收集在一起。而当我于2013年10月进驻巴东开始工作后在修复室里见到的却是另一番状况(图二),陶俑已完全散形,分离成大大小小25块碎片。这无疑增加了修复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如果当时在现场用透明胶带对陶俑上半身进行临时的捆绑固定,那么后期整理时的修复工作将变得轻松和准确。这说明一件文物的修复工作其实从它出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将能够明确定位的18枚碎片粘接到位后,发现另7枚碎片虽能两两对位(图三),但怎么都不能贴补到陶俑的缺损上去,它们是这件陶俑的部件吗?由于此汉墓发掘前已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器物的摆放很凌乱,易碎品基本上都已破碎,现场的工作人员可能将相邻的残片都收集在一起了,所以不排除它们是墓葬里其它器物残片的可能性。但要确定这种可能性需要令人信服的依据。首先需要寻找缺失部分的造型,通过登录各大博物馆网站以及翻阅周边地区的考古发掘简报和博物馆藏品图录,我们发现了两件汉代同属巴蜀地区的陶俑,一件藏于与巴东县相邻的湖北省秭归县博物馆(图四);另一件藏于四川博物院(图五),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件陶俑缺失的仅仅是袍服的下摆,造型简明,无法入列的7枚残片不符合造型要求;另外仔细观察这件陶俑的呈色(图六)会发现他的衣袖以上部分以砖红色为主,有零星的青灰色。而衣袖以下部分就全是青灰色了。缺失部分又都集中在衣袖以下,而无法入列的7枚残片的呈色要么全是砖红色要么就是砖红色与青灰色相间(图七),显然从呈色上判定它们不应该是这件陶俑的残片。基于以上两个路径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这7枚残片排除在外。按程序接下来修复工作应进入补缺的环节,但我们需要等待,因为在同墓葬其他出土陶器修复完毕之前,随时有可能出现这件陶俑的残片混入其他陶器残片中的情况。可直到此次整理修复工作全部结束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于是我们结合他本身和图四、图五陶俑的造型特点用石膏补缺、刻刀修饰、砂纸打磨(图八),最终完成了修复工作。文物修复工作会经常出现类似始料未及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秉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文物研究理念去寻找参照物、排除多余残片、把控操作时机、确定缺失造型。这一理念也同样受用于文博领域的其他工作。
文物修复是一项与文物亲密接触的工作,我们能够在修复过程中全面了解所修文物承载的文物信息,也可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受训机会少、见到的文物数量少的基层博物馆更是如此。这些文物信息包括年代、工艺、肌理、用途、造型、气息等等。在修复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捕捉这些信息。这件陶俑的有些残片带有工具刮出的接胎痕(图九),而粘接后的俑身内部有向外挤压的痕迹(图十),由此可以断定汉代类似陶俑的成形一般采用的是模印成形,后世一直在延续使用(图十一);此陶俑以衣袖为界上部呈砖红色,下部呈青灰色,由此可断定当时他是采用露天平地堆烧的方法烧制的,烟火随风飘动而受热不均匀。造成受火充分的上部陶土在氧化气氛中呈砖红色;下部与草木灰接触,因烟熏欠氧在还原气氛中呈青灰色,在已成熟使用窑炉烧制的汉代,此类产品应属比较低档的一类;制作这件陶俑的用途当然是作随葬品,但代表什么寓意?它怀里抱着的又是什么东西呢?我也一时不知道答案。
我咨询经常接触这类文物的巴东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他们的回答也不确定——好像是“琴”吧!可我觉得不像,因为此陶俑面色凝重,抱着琴不弹准备干嘛呢?同时期的乐俑可都是支开了家伙事,满脸笑容、陶醉其中的样子。于是我发动大家去寻找答案,终于搞明白了他抱着的是“金吾(音同‘御’)”,通俗一点说就是“棒”。
《古今注》说“车辐,棒也。汉朝执金吾,亦棒也。以铜为之,黄金涂两末,谓以金吾”。由此可知汉朝的“金吾”就是铜制的棒,执金吾是京师的近卫官。地方上级较低,持以木为吾的棒。棒作为兵器不论对左右、还是前后的近身之敌随手就可打击,古时有“人马逼战,刀不如棒”之说。所以“执棒出则用以护车,居则用以侍卫”。持棒者是主人的近身侍从,在墓门上,墓室石柱上刻执棒者像、置执棒俑是出于对墓主人守卫的意义。由金维诺、罗世平编撰的《中国美术全集》之墓室壁画第一册中有相关说明(图十二)。若延展开去,与此件陶俑有关联的文物信息和文物知识还有很多,不再一一罗列了。正是在每一件文物的修复工作中都贯彻这种观察和探究的思想,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才会积少成多,渐渐成长为文博专家。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