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2-25)作者:连颖俊
铜镜一般是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是古代照面的用具。铜镜诞生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流行于春秋战国,两汉达到鼎盛,三国、晋、魏、南北朝进入中衰期,隋唐是铜镜铸造的最繁荣时期,宋元以后铸镜技术逐渐衰退。
历代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遗产中的瑰宝。其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别是纹饰和铭文,更是难得的珍贵史料。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铜镜研究,可以了解各个时代的铸造技术、工艺美术、工官制度、商业关系、思想意识以及与国外的文化交往等。铜镜虽小,但其方寸之间却凝聚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
晋祠博物馆收藏有各个时代铜镜834件,时代跨越三千余年(战国到明清),去年对战国到清各个朝代的铜镜215件进行了有害锈的去除保护修复试验。
保护修复使用的工具有:硬质毛刷、石刻刀具、超声波振动器、竹签、牙签、脱脂棉、吸水纸。除锈的材料有:丙酮、无水乙醇、蒸馏水、草酸、柠檬酸、食用白醋、缓蚀剂苯骈三氮唑(BNT)、无水乙醇溶液、ParaloidB72丙酮溶液等。
病害调查
由于青铜器铸造时各种成份含量不同,铸造冶炼工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多种成分均匀度、铜胎质密度等不尽相同。铜器存放环境的差异、温湿度及土质的化学成份含量不同,产生的病害也有较大的区别。
青铜器存在主要病害为铜锈,青铜锈分为有害锈和无害锈两种,无害锈又称元素锈或非活性锈,主要是铜的氧化物,碱式碳酸铜等,这些锈无害,又古香古色,是年代久远的象征,可根据需要予以保留。有害锈,也称粉状锈,是碱式绿化酮,氯化亚铜、氧化铅、二氧化锡等的混合物,是青铜上最不稳定的锈蚀,对青铜器有着极大的危害,必须予以彻底的去除。
215件铜镜的病害程度分为三类:一是轻度铜锈并附着多年沉积的污物,二是铜镜表面附着较薄的铜锈,但比较牢固。三是附着牢固的铜锈,且掺杂多年沉积的污物。其中有一部分铜镜铜质粗糙,沙眼空隙较大,沉积污物及发生变化的病害比较复杂;还有一部分为传世品,人为划痕沉积污物非常严重,保护修复困难较大。
保护修复的步骤和过程
按照铜镜病害程度的不同,修复的方法步骤和过程分述如下:
(一)轻度病害铜镜的保护修复
第一步,由毛刷或牙刷清理表面污尘。
第二步,使用脱脂棉与蒸馏水湿润后进行擦洗,附着较牢固的污尘,使用加热的蒸馏水反复湿润擦洗。
第三步,污垢润透后,由牙刷、牙签、竹签将细微的纹饰进行细致剔除。
第四步,蒸馏水清洗后,用吹风机吹干。
(二)中度病害铜镜的保护修复
第一步,用硬质毛刷刷洗铜镜清理表面污尘。
第二步,使用脱脂棉沾3﹪的草酸或2A水进行湿润,擦洗残留部分的污物。
第三步,为清理残留污物,将铜镜置超声波中适当震动,再用细微的金属圆角工具剔除。
第四步,对特殊的牢固污物和锈蚀反复进行。
第五步,蒸馏水反复清洗,吹风机吹干。
(三)重度病害铜镜保护修复
第一步,用硬质毛刷刷洗铜镜,初步清理表面污尘后放入超声波振动器。
第二步,将污物清理擦拭干净后,用脱脂棉沾3﹪草酸或食用白醋、2A水湿润。
第三步,再次将铜镜置超声震动器中,继续擦拭干净。
第四步,对病害严重的局部顽固污物,继续用脱脂棉沾3﹪草酸或食用白醋,3A,2A水进行湿润,反复震动。
第五步,用金属工具反复剔除,力度不能太大,通过各个方向反复剔除,以不留任何划痕为标准。
第六步,清理完后,用蒸馏水反复清洗铜镜表面残留物质,吹风机吹干。
缓蚀和表面封护处理
为了阻止铜镜本体内部的进一步腐蚀,减缓腐蚀的过程,清除有害因素,需采取措施对修复过的铜镜进行缓蚀处理。苯骈三氮唑是一种很有效的缓蚀剂。苯骈三氮唑可与铜及铜合金形成不溶于水及部分有机溶剂的透明覆盖膜,生成的膜较为牢固,从而阻隔金属与各种腐蚀介质的接触,使器物得到保护。为使器物与药品能够充分接触,可将铜镜浸入浓度为2﹪至3﹪的苯骈三氮唑乙醇溶液中进行缓蚀处理。浸泡结束后,在室温下器物表面会有少量的白色结晶出现,尤其是缝隙处会沿着缝隙纹路留有白色结晶残迹,可用棉签蘸取无水乙醇溶液擦拭去除。
为了增强铜镜本身对存放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抵御能力,一般采用保护剂对表面进行封护处理,目的是为了在铜镜表面形成一个连续的膜,形成保护屏障,用以阻止可能出现的新的腐蚀。同时缓蚀处理用的苯骈三氮唑在室温下容易升华,随时间推移,效力会下降。因此,也需要在缓释之后对器物涂刷一层封护膜,使苯骈三氮唑达到更好的缓释效果。封护材料的选择一般具有可逆性、透明性、惰性及化学稳定性,此次选择使用ParaloidB72进行表面封护,具体用2﹪ParaloidB72丙酮溶液均匀涂刷两次,防止溶液堆积出现眩光现象。
日常维护和存放
保护修复试验结束,存放环境和日常维护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甚至更为重要。库房需要保持通风干燥,经常检查维护。良好的存放环境可以延缓铜镜的腐蚀进程。而经常性的维护、检查也能在铜镜腐蚀初期对病变加以干预。
在对215件铜镜的保护修复试验过程中,采用了机械除锈和化学清洗交替的方法,针对铜镜的病害程度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同时结合每一件铜镜的实际情况,对部分操作细节加以完善改进。通过修复前后比对,修复前铜镜表面纹饰和铭文多被锈蚀,泥沙等覆盖,内部廓界线不明,纹饰、铭文模糊不清,修复后铜镜辨识度提高,纹饰和铭文较好辨认,内外轮廓分明,最大限度再现历史信息。经过半年多的观察,除锈保护后的铜镜稳定性好,效果明显,为今后实施馆藏铜器的保护提供了直接依据。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