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3-20)作者:任水霞
汉代石椁墓葬群大多以连片的石椁或少量的初期石室出现,基本以家族为单位,所以也可以称为汉代家族墓群,埋葬深度距地表从七八十厘米至四五米不等,由于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地方葬俗、家族的特殊原因等,每个石椁群往往呈现不同的特色,包括墓葬走向、雕饰图案的风格,墓道及陪葬的方式等,哪怕一个地区之内甚至相邻的两个石椁墓群之间,呈现的遗存特征亦不相同,这些汉代的家族墓葬群,往往因为历史上多次被盗,陪葬品已所剩无几,而且由于数量众多,往往得不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汉代家族墓葬群保护的意义及面临的形势
汉代家族墓葬群是一部汉代中产阶层生活水平及文化体现的活化石,更是一部生动的汉代历史教材,其中呈现的众多历史信息涵盖艺术创造、宗教葬俗、社会生产力及平民意识形态等,亦可与地方史志相互佐证,是研究地域性历史的重要素材。
在经济日趋发展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汉墓群被发现、被抢救性发掘,同时也被破坏、消失,目前国内所有发现的墓葬群做完抢救性发掘都给推掉了,哪怕像郑州工地从战国到汉代约1000座的墓葬群也未能幸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城乡建设,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了文物保护面临尴尬和无奈的境地。有些地方,考古人员在施工的铲车之下加班加点地绘图、照相、抢救文物,有时还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刁难,文物执法受制于地方政府。其次,有些考古发掘单位没有从课题研究的大文化出发,只是将是否有重要的陪葬品作为保护的价值看待,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因为文化遗存不仅包括随葬的青铜玉器、金银珠宝,更是以整体的文化原貌呈献给世人去综合研究,如果将随葬的器物与陪葬的原始状态、墓葬的整体规格相分离,无论从对陪葬品的研究还是其文化价值,都是一个极大的破坏。
如果我们将制作规整,排列有序,适合原址保护,状态相对稳定,文化信息众多的汉墓群保留下来,与周围的地形地貌作为综合历史教科书留给世人去观摩研究,这对于文化的保护与收藏,功莫大矣。文化遗存的价值是从文化的整体去衡量的,文化遗存中既有规模宏大,凿山为陵的帝王墓葬,也应该有反映社会中下层人们生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汉墓群,如果每次在面临城乡建设中,将汉墓群破坏殆尽,当世上再无两千年前的汉墓群时,那些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又有何意义?文化中国又从何谈起?保护一处或者几处丰富的有较高价值的汉墓群,将会是一笔无法衡量价值的资料和景观。
汉墓群的研究价值
两汉文化是中国根文化的里程碑,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汉代的丧葬制度更影响了唐宋墓、明清墓的规制。而汉墓群的包罗万象为众多研究课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汉墓群呈现的家族之间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礼仪及宗教意识各不相同。从滕州市官桥镇中心小学汉墓群(图一)呈现的状态看,在揭开的近2000平方米的发掘现场中,可以确信有两个家族墓葬群存在,其中西边的为南北走向行穴,东边相邻的为东西走向行穴。西边的墓葬埋葬较浅,距地面六七十厘米,而东边的墓葬大多深达五六米。两个家族墓葬群时代的早晚,随葬器物的多寡,家族的兴衰,崇尚的画像内容等等,都是分析研究汉代不同时期历史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汉墓群是最能从量的方面找到规律性的第一手资料。例如,一直在汉画研究中讨论的玉璧纹,常青树代表的含义问题,在2006年滕州市浦东小区汉墓群中,约70座汉墓的头部挡板上,皆刻有玉璧纹,而足部挡板上刻常青树(图二)。在相邻的安徽萧县出土的汉代石椁头部挡板上,甚至还有玉璧纹加了向上的箭头(图三)。然而,在2014年11月滕州市官桥镇中心小学发现的汉墓群中,石椁墓的挡板上竟然出现一只鸟或铺首衔环(图四、五),在鲁南苏北这么近的范围内,头部挡板上的图案竟呈现如此不同的表述,真是汉画考古上的又一重大发现。因为在我们看来,汉代人灵魂不死的认同导致了借玉璧升仙已成汉画中的范本和标志。而且,在滕州市汉画馆收藏的600多块汉画像石中,大量的石椁挡板都是以玉璧纹、常青树为题材。官桥中心小学汉墓群突然出现是一只鸟或铺首图案,使得我们对汉代民间艺术的创造及汉代人精神世界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汉墓中石椁向石室转化的发展过程。同样,在官桥镇中心小学汉墓群中,更是出现了多种值得关注的墓葬建筑特点。例如,在双槨的中间建有垒砌规整的小石门,像龟山汉墓中同墓不同穴一样,可以使夫妻灵魂自由往来交汇,而双槨间的石门,有的是一处,有的为两处,有的在中间,有的却在后壁处留出缺口,更奇怪的是,在单槨室的侧壁上,竟也有方形的小石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还有,在单槨的铺地石上,用石板精心垒砌出中间的棺材槽子,这种现象更是在以往的汉墓群中没有发现。个别的石室墓已经能明显地看到由双槨逐渐加耳室、侧室的发展演变,在多室墓中前堂后室的布局亦出现几种不同的构造,有的是双门扉,有的一边为门扉,另一边自然砌成一个封闭的小厅,那种随意的改变显然体现了汉代人建墓时的创造与情趣,在门扉的图案上,更是千变万化,有的对外刻画威武的铺首衔环,有的内外皆刻,有的只在向里的一面刻画图案。而门扉上部门楣石的图案却向外。门扉大多以长条石从外部抵住,以防止倾倒。前堂后室的设计中,尽显汉代人的艺术设计,往往前堂的藻井华丽规整,画面充斥四周而后室的双槨却只在头部挡板刻一玉璧,左右侧板及铺地石稍作打磨,体现了墓主人重视待客迎宾,密室却简洁节约的生活理念。
汉墓群的保护思路
综上所述,如此内容丰富,资料完整的汉代家族墓葬群,生动详实地再现了汉代区域性的经济、艺术、宗教等情景,是不可再生的历史宝藏,也是各学科研究的重要资料。如目前沂南北寨汉墓、徐州龟山汉墓、狮子山楚王陵,以及定陶汉墓等,作为帝王陵墓可以保护起来;孝堂山石祠,嘉祥武氏祠作为祠堂也已经得到保护,唯有丰富多样的汉墓群至今没有一处遗址保护,如能在远离城市,例如,滕州市官桥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将发现的汉墓群保留下来,建成遗址公园,既可以作为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第二课堂,学习古文化的兴趣小组实习区,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学术基地,对于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都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中国四川的金沙遗址,成都的船棺葬遗址博物馆
,在成都最繁华的市中心保护下来,都是极好的例子。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