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5-29)作者:
氧化铁黑的天然矿物名称为“铁尖晶石”,也称“磁铁矿”(Magnetit),化学名称四氧化三铁,具有强磁性。氧化铁黑是国家标准颜料名称,简称“铁黑”。国标称它“具有饱和的蓝光黑色和强烈磁性的普通颜料”。
铁黑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距今4000—4500年的龙山“黑陶文化”黑陶显色原由之一是炭还原作用生成铁黑所至。马清林先生研究彩陶做了很多工作,他指出:“甘肃彩陶黑彩中绝大部分是铁黑,这种铁黑多少都含有锰离子,有些黑彩还含有少或是微量铁红(α—Fe2O3)。”。如马家窑类型永登县出土黑白彩陶罐腹部黑彩、东乡县出土黑彩陶盆等等,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均能找到铁黑成分。
采用X射线荧光元素分析,在秦安大地湾、石下类型武山胜利坪、马家窑类型西固杏湖台等均在含铁黑颜料中测出一定量的锰。山东危山西汉墓彩绘陶,显色成分是铁黑。山东临淄山王村俑坑出土彩绘陶均是铁黑和铁红。
新石器时代之后仿佛铁黑失传,只有极个别地方发现使用了铁黑,在用颜料最多最复杂的各朝代壁画上,也较难见到它,只有永靖炳灵寺石窟除外。我们在炳灵寺石窟发现许多洞窟用了铁黑,看来颜料使用有地域性。分析结果表明,炳灵寺石窟从西秦至北魏几乎所有壁画彩塑颜料都使用了铁黑,极个别的颜料配比可能用了炭黑,但是这次分析研究基本没有发现炭黑(大量文字用墨除外)。许多样品中含有一定量的铁红,这就使壁画色调从黑—棕—浅棕有了过渡性变化体系。如10号窟释迦文佛右下侧坐佛右侧处为纯黑色,是铁黑显色;l2号窟莲花底座系棕色,是铁黑和铁红显色;甘肃省博物馆送来炳灵寺石窟北魏老君洞浅棕色颜料样品是由白色石膏、铁红和铁黑调成。构成了上述黑—棕—浅棕色调系列。该系列中铁红也有被铅丹取代的,但是因为铅丹不稳定,变成了棕黑色的二氧化铅,使现在显现的颜色变得比原来更深。
这里两个墨绿色样品:一是由石绿和铁黑调成;另一是由石绿、付氯铜矿型碱式氯化铜和铁黑调成。这使我们想起国画中历来墨绿是用黑墨和石绿调成的贯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普宁寺北壁上花草用的墨绿色就是用石绿和少量墨调成的。国画中更是石绿和墨调墨绿色。炳灵寺这里用铁黑取代黑墨,和石绿(或其他绿色颜料)调成墨绿色,可谓历史上的特例了。
上述进一歩表明,西秦至北魏这一时期那里的画工已熟练地掌握了铁黑的使用技术。
西秦12窟,无量寿佛顶光右侧,青蓝色,由石英,石膏,青金石、铁黑组成。看来,那时已经有藏青之色。炳灵寺石窟从隋唐至明朝铁黑在壁画上较少出现铁黑。所以说炳灵寺石窟壁画上铁黑只是十六国至北魏这一时期使用的颜料。自隋至明清之前出现的铁黑应是天然矿物颜料。李最雄先生在天水麦积山石窟后秦74窟也发现了铁黑,这与炳灵寺石窟出现的时期相同。陕西省汉阳陵出土残俑,其中显色成分也是铁黑。清朝时期壁画上出现的铁黑,如承德普宁寺、敦煌莫高窟清朝321窟,这个时期的铁黑或应为人造铁黑颜料。(周国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