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8-21)作者:郭桂香
2013年4月,江苏考古界公布重大发现,隋炀帝及萧后墓在江苏扬州发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这次发掘出土若干珍贵文物,其中,就有那位漂亮、聪慧的女主人萧后的一副“后冠”。
遗憾的是,由于墓葬填土的机械性挤压,导致冠倾斜、坍塌,进而造成其饰件变形、移位,陷入泥泞之中,加之南方酸性土壤中有害物的侵蚀,几乎所有饰件严重劣化而变得脆弱,保存状况极差,有的仅存些微痕迹。如果按常规方法在考古现场清理,一些信息将丢失。
怎么样才能完整、真实地提取呢?近年兴起的实验室考古清理不失为理想选择。通过保护技术,将发掘现场移到环境相对可控的实验室,使考古研究、信息采集可以相对从容地进行。路径确定下来,此项任务就落在了之前有过唐代冠饰保护修复与研究经验的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他们为此成立了考古、文物保护、材料、美学等不同学科组成的项目组,试图通过多学科的合作研究方式,并借助多种方法认知萧后冠现状、解读信息,以最大努力和可能解决萧后冠的原始结构问题。
任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考古现场石膏木箱整体保护性搬迁,一年前完成。另一部分是随后的实验室考古清理与保护工作。也是项目的核心工作。实验室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年多,采用了怎样的技术,做了些什么?发现了什么呢?
走进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笔者见到了这个石膏木箱子。木箱已经打开,上面覆盖一块1厘米见方格子的丝网。据介绍,项目组成员就是以这个1厘米见方的格子为单位,一点一点地清理、保护。相对于考古发掘现场的探方,这恐怕可以说是微型探方了。当然,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分区法则,主要功能还是为了准确的定位,确保散落于泥土中不同位置的冠饰件的空间位置,以避免出现相互错乱。木箱被固定放置在一个简易的金属架上。架子顶部挂着两台相机,其中一台镜头正对着下部的木箱,另一台保持向下“侧视”状态。清理全过程尽收于上面的相机镜头里。它们是延时照相系统的物质表达,无须频繁调焦、按动快门,系统按程序指令,每5-20分钟拍一张照片,将清理实况记录在案。间隔时间的长短根据实际情况而设定。这项技术就较好地解决了“考古清理及清理过程的不可逆性”导致的无法追溯问题。在后续的考古学及萧后冠复原等研究中,一旦发现问题,就可通过它们记录的即时信息进行检查,重新研究、解读。
在实验室,看见一支锈迹斑驳、长约10厘米的铜钗,疙疙瘩瘩的,表面极不平整。这只小小的铜钗,不过一件寻常装饰实用物,却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准。这不,X光探查技术将它的内部结构清晰地显示出来了,它的钗首与两根钗脚不是实心,而是管状的空心,里面还插着一根更细些的木条。原来,钗首与钗脚是可以拆卸的,就是说它是可以根据需要更换的,钗脚或长,或短,这样的工艺制品,在今天也不落伍哦。进一步的显微观察、金相检验、能谱分析表明,钗首和钗脚所用材料是纯铜,均采用锤打成型的铜薄片制成,表面鎏金,掐丝镶嵌形成纹饰图案。从现存的纹饰与痕迹,我们也是可以想象铜钗当初是何等的华丽、精致。
当然,实验室里的技术和研究成果远不止这些,萧后冠的实验室考古清理首先为隋唐时期礼冠及其制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技术资料,还揭示了花树、钿花等的结构与制作方法,同时还发现了那一时期的棉等材质。整个清理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检测分析方法包括显微观察、X-光探伤、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荧光、傅立叶红外光谱、激光拉曼等。
在清理过程中,由于保护技术的及时介入、保护措施的实施,一些脆弱饰件的形状得以完整维持,一些痕迹也得以保存,及时检测分析工作的开展,饰件材质与古代工艺内涵得以最大可能揭示。课题组初步的分析研究表明,萧后冠所用材料有:金、铜、铁、玻璃、大理石、珍珠、木、漆、棉、丝等10种;冠的加工制作涉及的古代工艺有:锤揲、焊接、掐丝、镶嵌、珠化、鎏金、贴金、铸造、錾刻、抛光、剪裁、髹漆等12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