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9-18)
颐和园德和园位于仁寿殿的西北侧,为万寿山东麓一组相对独立的院落,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一组大型的宫廷戏园建筑,总占地面积约59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40.4 平方米。
修缮工程概况
本次维修工程定位为现状维修和整治,本着原状保护、最小干预、最大限度保存其历史信息的原则。德和园建筑群从其格局、形制、功能、材料、工艺等多方面都充分体现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其维修保护要充分考虑体现其价值的需求。鉴于其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现状勘察,目前的建筑有较多的地方改变了原状,此次维修,在充分依据历史照片、文献等作为修复设计依据的前提下,将解放后被改动过的看戏廊、戏楼后台内部部分结构按历史原状恢复,以体现其历史的真实性。
修缮前,部分建筑主体结构存在基础下沉、木构件糟朽、拔榫,屋面开裂、瓦件破损、规格不一,天沟排水不畅导致屋面出现漏雨现象,所有瓦面均改为裹垄,屋面木基层、大木构架局部糟朽。部分槛墙及台明存在鼓闪、酥碱。内、外檐木装修因多次维修和改动,对建筑的密封及外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心屉及门心板被拆除。室内、外地面因景区对外开放人流量过大磨损和地面砖质地疏松,破损较为严重。下架油饰地仗空鼓、开裂较为普遍,油皮脱落。上架彩画经过多次维修、补绘,形式较为零乱,画法存在较明显的错误,部分图案和内容与建筑本身不符,部分包袱心为软做。彩画褪色剥落严重等。
维修工程于2011年9月1日开工,2012年12月26日竣工。主要内容包括:对主体结构,木基层,斗拱,木装修,地面,墙体,屋面,白樘篦子,油饰,彩画,室内裱糊的加固和修缮。
修缮工程中的科学研究
1.大戏楼声学测试与研究
德和园大戏楼作为中国传统观演建筑,声学效果是衡量其遗产价值,也是遗产原真性保护的重要内容。为全面记录德和园大戏楼修缮前后的声学数据,认知其声学特性,甄别其关键声学构件,指导其声学价值的原真性保护,监测修缮工程对其声学效果的影响,课题组对修缮前后的德和园大戏楼进行了混响时间、脉冲响应、声场不均匀度等指标的测试比对。得出以下结论:1)戏楼的混响时间适中,脉冲响应衰减均匀,声场不均匀度较低,较好地满足了京剧演出需求;2)修缮前后的声学特性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3)看戏廊的复原以及临时看台的拆除,使修缮后低频、中频混响时间略高于修缮前;4)大戏楼并无明显回声之类的重大声学缺陷。
2.大戏楼变形监测与研究
本案以德和园大戏楼修缮工程为契机,通过施工前的变形勘测和结构力学分析,探讨了木构建筑变形监测关键点的确定方法;将先进测绘技术、现代传感测量技术和无线数据传输技术融合运用,对施工过程的变形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构建了德和园大戏楼后续健康监测管理系统,实现了变形监测数据信息的远程实时采集和动态化管理。目前已获取的变形数据表明,大戏楼在修缮前整体向东南方向呈微小倾斜,大修施工对大戏楼结构造成的变形影响不大,且这种变形影响随着荷载的恢复呈现出可逆的特点。
此次修缮是近60 年以来对德和园进行的最全面的修缮工程,彻底解决了文物建筑的安全隐患,保证文物本体的安全,满足其使用功能及安全的需要,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1. 屋面恢复“清水捉节”做法。
2. 展室恢复为看戏廊。恢复了清代看戏廊原有的历史格局和功能,将1953年封闭的、改作展室的看戏廊,依照历史原貌重新打开,形成了东西两侧各十个包间的看戏廊,展现了清代大臣御赏看戏的历史场景。
3. 此次修缮依据颐和园清光绪时期彩画纹饰,重新绘制了德和园的外檐彩画,保留了戏楼内檐原有绘制精美的彩画。同时,对古建殿堂珍贵的清代纸绢类贴落匾额进行了细致修复,最大限度延续了历史信息。
德和园大戏楼是见证京剧形成发展的重要舞台,在中国建筑艺术史和京剧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根据研究成果及德和园大戏楼宫廷戏曲文化的脉络延展,以戏楼建筑艺术展示、原状文物展陈、科技展示互动、影视展现等多元化展示手段,对德和园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进行了综合立体展现。至今,在德和园大戏楼已举办了“庆演昌辰——慈禧与德和园演剧文物展”“太后居园——颐和园藏慈禧文物展”“龙兴关外——清前文物展”等一系列展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