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10-13)
窦大夫祠是祭祀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所建之祠。 创建年代不详, 重建于宋元丰八年 (1085年), 重修于蒙古世祖至元四年 (1267年), 明清两代屡有修葺。 现存建筑元、 明、 清遗构。 祠坐北面南, 背靠青山, 西与冽石寒泉并接, 西南为汾河之水, 东与上兰镇连接, 是典型的山野建筑和乡镇建筑的结合体。
窦大夫祠保护工程是崛围山项目(还有净因寺、 多福寺)的一部分。 通过对窦大夫祠及冽石寒泉遗址的勘测, 针对其残损内容、 程度及原因, 结构部位残损点可靠性评估及勘察结论确定其修缮性质。
南殿 (山门)、 冽石寒泉正殿——现状整修。 献殿——重点修复、 上架解体、下架整修。 后殿、 后殿东西耳殿、 东西配殿——现状保养、 局部整修。院落工程主要内容包括: 剔补整修风化木构件、 加固梁枋、 构件表层封护加固, 揭瓦屋顶、 补配瓦件、 脊饰、 脊件,勾抿屋顶, 油饰断白, 加固整修台明、 揭墁地面, 整修补配地面砖, 整修院内地面, 疏通排水等。
此次维修确定了修旧如旧的理念,实施过程中秉承不改变文物原状、 安全为主、 可逆可再处理性、 保证不改变地方风格的原则。
本次保护修缮工程 2013 年 4 月 25日开工, 10 月 25 日竣工。 主要以瓦作、木作为主, 尤其是献殿元代藻井小木作的修缮技术为一亮点。
献殿屋架顶升及复位工艺: 根据献殿施工方案,需要将献殿自三架梁顶升抬起,以便拆卸藻井进行维修。在实施屋架顶升之前,已经完成瓦面苫背及木基层的拆除等工序,为顶升工序清除了障碍。用千斤顶顶升四角抹角梁后用脚手架支撑,并用木块垫撑抹角梁,等藻井修缮完毕后复位。顶升完成, 屋架重力由脚手架支撑, 柱子荷载解除。
藻井分解及复位工艺: 首先揭瓦屋顶, 上部梁架顶升; 藻井下部搭设操作平台及满堂脚手架支顶藻井, 防止藻井下落; 藻井分层整体拆卸上面三层, 下面两层原位整修; 补配斗拱构件, 加固及更换斗拱板; 补配加固后分层复位,原状归安, 梁架归安。
这次修缮主要解决了窦大夫祠及冽石寒泉正殿屋面漏雨问题, 屋架各构件的嵌补, 墙体剔补, 地面整修, 对献殿斗拱及藻井的矫正、 归位、 补配做旧, 使原本可能脱落的藻井得到了有效保护。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