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26日钱钟书致李国强信(局部)

6月1日,110件钱钟书、杨绛、钱瑗的书信及手稿等作品将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公开展出,这是钱氏书信、手稿在国内的首次大规模曝光。展览开幕当天,还将举办“也是集——钱钟书书信手札专场”研讨会。

届时,钱钟书《也是集》手稿、杨绛《干校六记》手稿,66封钱钟书书信、12封杨绛书信、6封钱瑗书信及沈从文、柯灵、栾贵明、汪荣祖等人的信件将与公众见面。这批作品见证了钱家与香港《广角镜》杂志社总编辑李国强二十年间的书信往来。钱钟书与李国强相识于1979年,两家长期保持着互相支持与帮助的深厚友情。

《也是集》《干校六记》手稿首次披露

1984年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的《也是集》,收入钱钟书上世纪80年代初的

三篇加摘选《谈艺录》补订本组成。其中包括1981作《诗可以怨》、1982年作《汉译第一首英译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以及1983年作《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207页笺纸钢笔手稿《也是集》,记录了钱钟书创作中的思考。

杨绛的《干校六记》写于1980年,《广角镜》杂志1981年4月号刊登,后由三联书店1981年出版。书中记述了1970年至1972年间作者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忽的感受”。据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中记录:“这部《六记》当时在大陆不好出,就托三联的范用帮助将稿寄香港,范用看了喜爱得不肯寄出,他自己又不敢用。后来香港《广角镜》的李国强给他来电报说,‘你再不寄,我就专程飞到北京来取稿’。范用只好寄出稿子,李国强亲自下印厂,一星期内就出版了。”《干校六记》出版后,杨绛为报答李国强对钱家三口的帮助与关怀,将《干校六记》的校勘原稿奉送李国强留作纪念。

书信直抒胸臆显真情

私人书信,相对文学著作更能够反映作者的性情、情趣以及行文的特点,这也是名人信札的特殊价值。1979年,李国强邀请钱钟书为《广角镜》撰稿,前后出版过杨绛《干校六记》、钱钟书《也是集》。此后,钱钟书托李国强用稿费买西方书籍,通信颇频。

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执行董事殷华杰认为,这批作品中书信部分最有价值,内容涉及钱钟书以及杨绛关于稿件出版的种种细节,以前从未如此集中地披露,对于了解钱钟书在改革开放初期与海外友人的交往,以及他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情况颇有意义。这些书信通过钱钟书的丰富意蕴能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尽管书信还涉及外国的文艺理论、哲学思想,但是根基却是中国传统文化。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钱先生的书信只是偶尔出现一二封,66件大规模曝光,尚属首次。这批信札的露面,有可能使较沉寂的钱钟书研究今后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热起来,也使研究工作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这批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完整性和数量性,更具有较高的个案研究价值。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龚明德指出,钱钟书的书信文学色彩浓郁,可读性强,一封信就是一篇文章。书信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钱钟书的文笔幽默,以及他平和的思想心态,对以后研究钱钟书有很重要的帮助。书信文字典雅,带有钱氏独“独此一家”风格的文言文书写。钱钟书语言的幽默、诙谐、戏谑,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

谢泳指出,钱钟书这批书信传达了相当丰富的细节性、复杂性以及时代价值,很多看似轻描淡写的话题,实际上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如1984年4月24日致李国强信中,提到《点石斋画报》模仿自日本的风俗画,“……顷奉惠寄《点石斋画报》重印本,惊喜交集。尚忆儿时阅石印线装本,至费寝食,后与镝木清方《日本风俗画大成》第八册中睹月岡芳年、小林永清所画,乃识吴友如辈渊源,……”

特别是书信中涉及钱、杨对同时代一些重要人物如鲁迅、茅盾、朱光潜、沈从文等人的评价方面,价值尤其突出。如1985年4月26日钱钟书致李国强的信中就提到茅盾、鲁迅等人,“前日睹贵刊《一段情》之文(有关茅盾与秦德君之事,编者注),与内人皆叹为石破天惊,而更叹兄之有偷天妙手、泼天大胆。正思写信,尊函适至,知果惹恼招怒,然此亦早在意中。历史从来出于胜利者手笔,后死即胜利之一种方式。三年前鲁迅纪念时出版之传记,即出敝所人撰著(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刘再复、林非所著《鲁迅传》,编者注),中间只字不道其原配夫人,国内外皆有私议而无声言者。今贵刊创例可援,效尤继起,难保无人……”
其中还有一封提到《广角镜》欲采访中国学者一事,“马力兄上周来,言奉尊委,将采访十人。弟与详细权衡,先暂定五人:俞平伯、吕叔湘、朱光潜、杨荫浏、夏承焘;皆海外闻名而报导不多者,且‘江湖气’较少。……”言外之意的蕴含相当丰厚。

钱氏书札具有多重研究价值

这批书法信札大多采用文言文、八行笺。密密麻麻,是钱钟书的书法写作特点,早期手稿中更是如此。钱钟书的书法既不是周正的楷体,也不是飘逸的行书,更像是带有行书和花楷体的结合。他的文字就像梅花一样,含苞盛放,疏密有致。但在钱钟书晚年的钢笔手稿中可看出手略微颤抖,因此,钱钟书的早期毛笔书法墨迹相当珍贵。

殷华杰认为,这批作品具有历史性、文学性、艺术性的多重价值。首先是钱钟书与李国强20年通信的时间跨度足具史料性;其次,钱钟书在书信内容中提到的文学观点以及《也是集》手稿、《干校六记》校勘等作品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再者,从书信中钱钟书的毛笔行书不难看出这位文学家的书法修为。

殷华杰说,钱钟书的书法年轻时学郑孝胥,后来学二王、米芾,其书法作品有米芾的风格,他的书法虽然不是书法家的书法,但写得非常好,每一通书札都是一件艺术品。殷华杰认为,书法家的书法成就与其本人的文化修养紧密相关,古代书法史上很多著名的书法家都学养深厚。

谢泳指出,现今收藏钱钟书书信的人群包括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其书信、手稿是当代学者中最受欢迎的。钱钟书信札价值的判断标准,一般原则是:毛笔书写高于其他笔;笺纸价值高于普通纸;原信封原信同在者的,价值高于只有信的;有学术内容的高于应酬的;往来书信同在的,高于只来或只往的。

(2013年5月22日6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