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现代文献外观表象成因及特征

近现代文献(后简称文献)、外观表象,指的是人在三维空间视觉范围内,所感知到文献外表的一切。个体表现为:形状样式,是单页、多页,还是卷轴、本册,长、宽、厚的比例又是多少;是文件、证件,还是报刊、杂志。残破症状,裂口、折痕、破洞、缺残等状态。陈旧程度,糟朽、失色、阴涩等自身老化和外力污染所造成的光显现象。瑕疵症候,光照、辐射、虫蛀、水浸、高温烘烤、埋压等不应有的外力直接作用,所造成的瑕症。

文献的外观表象是纸张的分子结构中原子键松散、减弱的变化,和人类在制取、运用、翻阅、传递、张贴、贮存等过程中,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所以说文献外观表象,是运用和贮存环境条件的反映。真实文献的外观表象的表成,是自然无意识形成的,符合规律,合于情理。而伪造、编造、篡改、复制品等假冒赝品文献,其制造和贩售才为赚钱谋利,或为取得某些荣誉,有意识的、有目的地人为急速地造作一些症状瑕疵。因为不是自然形成,违反形成规律,症状瑕疵中显露出“症状瑕疵”,只要仔细观察,就能识别出来,从而成为确认文献赝品的依据。

二、赝品文献在外观表象上暴露出的症状

1.越值超限,症候失度

文献的颜色、光泽、残破、陈旧、糟朽的范围和程度都有一定度量值域,赝品文献越值超限、症候失度屡见不鲜,仅举两个普遍而极端的例子。

前段时间,在几家纪念馆、

展出了《抗日十大纲领》,纸张表面洁白、质地优良,平展崭新,四边成90度直角。一看就知是用现代复印机复印出来的,却标明1938年印制。

这种现象被披露出来之后,类似的印刷品走向极端,在表面刷涂了一种乌灰色,晕暗难辨。现在大街上销售的《1936年·老北京风俗地图》和《1950年·北京市街道详图》,就是明显的例证。其实用不着弄成这么阴暗,售价又不太高,直接用洁白纸印刷,标明是复制品,丝毫不会降低其价值,而且销路会更好。

2.症候之间相互矛盾,情理不通

赝品文献的症候相互矛盾,抵触的现象多种多样,难以概括全面,仅举归类几例。

旧色与残破不一致。《湘鄂农民协会流通券》等大革命时期的标证、文件,以不菲的价格在重庆、武汉等几城市摆摊销售,标的正面呈不均匀的酱紫色,仔细观察才能识认出“湘鄂农民协会流通券”“五串”“民国十五年造”等字样。造成酱紫色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浸泡入酱紫色液体之中,二是用酱紫色刷涂。在造券或流通过程中,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刷涂这种颜色,所以只能是浸泡子酱紫色液体之中,贮存环境是恶劣的,那么票证整体受污染应当是一致的。可该票证的背面却洁白如新,斧头、镰刀图案清晰,四角边整齐如刀裁。显然旧色与残破矛盾,解释不通,是赝品无疑。赝品的这种症候,是由于伪造者经验缺乏,印好之后仅用颜色在正面刷涂一遍,而背面没有刷涂颜色。

残旧状态与贮存条件相悖。平展文献一般在桌案、箱柜、台架等用具叠压、贮存、撂放,卷轴、异形文献一般放在合内,或卷 轴叠压撂放特殊情况,放入水中,埋在土内,或置于墙内。文献的残旧状态是贮存条件的反映,见到残旧状态就可推断出大致的存放环境和条件。《孙子兵法十三篇竹简1913年抄件》,单页纸三十余张,每张大约横长90厘米、竖宽30厘米,每张单页篷松卷起,没有任何折叠压力痕迹。由此残旧状态,其他纰漏不说,就可确认为赝品。因为与贮存条件相悖,像类似的文献存放,要折叠或卷起,肯定会留下深重的折痕或压痕,不可能这么蓬松,不是1913年时的抄件。“毛泽东在延安读过的《资本论》”,该书是郭大力译作《资本论》,虽已破旧,还基本完整,是1938年出版印制的。捐献者说是1974年在延安枣园附近地里发掘的,是1946年毛泽东撤离延安埋在山洞内的,最近发大水露了出来。捐献者所说的是事实,确实发现了几十箱书籍,但都糟朽一团,根本翻不开页,最好的中间还保留几页单张的纸,纸上字迹多数分辨不清。从捐献的《资本论》完整状况,就可确认不是1946年撤离延安时埋在地下的书籍,更不是毛泽东读过的《资本论》。

残破伤痕,位置颠倒。竖行右开本书籍、刊物,翻阅时多用右手母食指翻页,右下部书籍反折窝起。因此书页中部有污迹与破损,右底下部书页篷松、磨损。《天朝纲目汇编》竖行右开抄本书稿,厚百页,装订齐整。奇怪的是书页中没有污迹破损、右底下部书页没有磨损迹象,而磨损、污迹、裂纹却在书籍的右上部天头处。这种伤痕位置颠倒的现象实在少见,情理不通,没有人倒着看书。不过此现象可以说明不是正常阅读翻折造成的伤痕,是急速人为造作的,是赝品。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是伪造此书者,为使别人相信,雇用他人快速翻折(所谓作残作旧),被雇用人不理解其用意,翻折错了方向。

3.画蛇添足,出现不应有的症状

按规律正常情况,不应当有的、不会出现的症状,在赝品文献却出现了,举几例说明。

例一,卷轴中堂,虫蛀孔(洞)满天星。《林则徐手绘江山图》,七尺长、二尺五寸宽的卷轴中堂,整个天头和画心上部,出现了如同天空星星般的孔洞窟窿,麻麻密密,洞孔的大小形状基本一致。按常规,按情理是不应当出现这种孔洞的。存放卷轴中堂,只有悬挂和卷起捆放两种方式。悬挂时蠹虫不可能这样蛀噬书画。卷起捆放时蛀噬状况,不是满天星,而是螺旋状孔洞,从大到小。仔细观察孔洞不是蠹虫所蛀,是人用香火头厾烧的,因为周围边缘有糊边。人为厾烧说明了什么?是造假虫蛀,以骗人,那当然是赝口了,真实文献谁舍得人为摧残,故意毁坏。

例二,粘贴裱糊之后,再盖公章,上世纪90年代河南一人拿出《借给县政府十万(现)大洋收据》,要求政府兑现偿还。该收据非常特别,中间一小条写着借款人及借款数量、日期等,这个小条却粘贴裱糊在一张比较大的纸张上,在小条与大纸结合处,盖着一枚方形县政府大印章。见到此种状况,就可确认非政党行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么大数月借款,又有这么大纸张,何必写在小条上,粘贴裱糊后再盖章,吃饱撑的。这是伪造者无知所为。

例三,介绍信带编号存根。近代以来,介绍信格式化通用之后,一般都是正文与存根两联,两联在一起,中间有编号和骑缝章,用时从中间撕开。正文是介绍某某去做什么,身份,年月,下有

,编号。存根文字内容与正文基本相同,姓名、身份、何处、行为和编号等,以备存储与核查(单独、用信纸写介绍信,另当别论)。凡开介绍信者都明了这个道理。《介绍张铭元第中共党员》的介绍信,除了正文(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等外,存根还联在一起,寄缝处有公章(字迹辨认不清)、号数,文字同正言语,右下部有类似公章,存根右部没有任何装订证状。正常情况,这种事件不会发生,非常时期发生此类事情,也解释不通,只能说是伪造的。后经多方证明确系本人花钱伪造了一份,企图混入中共党内。

4.无法传递、悬挂贮藏运用

制作印制书写的文献,就是为了运用。要运用就必然经过传递、阅查、悬挂、贮藏等过程,真实文献必然符合其中条件,在外观表象上显现出来。而一些赝品文献却没有应有的症状。

《民国大总统布告》,白色胶版纸,长(横)约1.5米,宽(竖)约1米,胶印楷体大字,单页卷桶状,无折叠痕迹,背面写有毛笔大字“安徽都督倪嗣昌”(应是倪嗣冲)。按背面所写应当是由北京发出,直送或邮递到安徽,可照布告的现状态是无法携带或邮递的。要发出就必须折叠包装,或卷紧包装,没有任何包装的痕迹。再说,《布告》是公开张贴的文件,这么大张的纸张固定在什么地方、用什么固定在墙上?《布告》又没有任何固定痕迹与症状。这只能说明《布告》没有经过传递,也没有张贴过;也不具备存放这么多年的条件,没有任何贮藏的症候。如同一双长三尺、重三斤的金质“筷子”,样子像筷子,其实是金条,不能用,也无法用,更不好存放,是一些人独出心裁专门制造的。

赝品文献在外观表象上的症候多得很,远远没有赘述清楚,笔者意在抛砖,有待于文物工作者,特别是近现代文献工作者去发现、总结和揭露,使赝品文献无藏身之地。

(摘自中国文物报 2007年8月22日7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