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2007年8月1日第8版刊发了《石叟款紫铜错金银笔筒》一文,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
首先,介绍我朋友老张的一件石叟款鎏金嵌银铜炉以资参考。
此炉胎体极为厚重,双手用力才能捧起,铜质极为精细,扣之发声清悦。通高17厘米,口径17厘米,腹径21.5厘米。炉的外壳附有一层自然的灰黑色包浆,与白灰色嵌银装饰形成对比,显得古色古香。灰黑色包浆下随处显露鎏金的痕迹,只要以指甲用劲刮几下,就可露出金色,甚至在象耳上,在底足上,处处皆可刮出金质地,可见此炉为通体鎏金。这种通体鎏金嵌银丝的铜炉,实不多见。
其造型为三鬲式足,两象耳,束腰、鼓腹,形态规整、端庄稳重。炉顶处用银丝嵌卷云纹、束腰上的口沿边嵌回形纹,炉腹部以上下两根单线弦纹分隔出两部分,上部为如意云头纹,下部为主题纹饰,即在两象耳间以单线隔出两片开光,在开光片里,嵌轮、螺、肠等暗八仙纹样。底部在三鬲足的空间嵌三朵盛开的牡丹。这些纹饰皆明晚期瓷器常见纹饰。三鬲式足上嵌变形饕餮纹。两只象耳塑为栩栩如生的大象的正面头像,以银丝嵌出毛发,并可拆卸。故此炉几乎是通体嵌银丝。其所嵌银丝细如人发,线条柔软自然,弯曲自如,细腻而富变化,吸取了青铜时代的精华,而又不落窠臼。
炉底中心,在一圈如意纹中用银丝嵌出“石叟”二字,横向,篆体。据《中国书画家人名大辞典》载:“石叟,明僧人,并不详其姓名里居,善制嵌银铜器,所作多文人几案间物,‘精雅绝伦’。款‘石叟’二字多在底,体兼篆隶,亦朴拙无俗韵。”
石叟嵌银器的铜质与宣德时的铜香炉类似,多稀有金属的成分,且经反复冶炼4~12次后制成,若以十斤铜为例,则几经反复冶炼之后仅剩几斤铜,故其色偏红有神采,手感分量很重。从造型、铜质、鎏金、嵌银、款识诸方面分析比较,此鎏金炉当是晚明石叟嵌银铜器工艺的代表作。
2006年11月号的《中国收藏》介绍的石叟款紫铜错金银观音立像,“主体纹饰采用鎏金错银技术,把寓意吉祥如意的‘团蝠五桃纹’描绘生动自然。衣领、衣袖口均用银丝绘制卷草纹错入铜胎内,纹饰流畅飘逸,衣纹线条圆润深秀”、“目前除英国
有石叟制作的观音像和香炉外,几乎就没有石叟的作品在市场上出现。”初观图片(正平面),该观音纹饰,除袖口有两朵面积不大的错金团花外,面积较大的主体纹饰依然是银丝镶嵌为主。
现为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蔡国声先生在其著作《古玩杂件真赝品对比鉴定》一书中(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发行)详细对比了一件石叟真品鼎式炉和一件晚清至民国初的仿石叟鼎式炉,他的鉴定要点是:一看其铜质。石叟嵌银器的铜质与宣德时的铜香炉类似,其色偏红有神采,手感分量较重。仿品铜质偏黄、胎壁薄、分量轻。二、看嵌银丝的工艺。真品的银丝极细,如人发,回纹转折见棱见角,而在图案的盘曲圆润处却柔软如丝,四百年沧桑至今,细审银丝若断若连,似藕断丝连,一任自然。仿品的银丝粗如棕毛,嵌制工艺生硬,无若断若连的现象。三、看包浆。真品表皮有一层厚厚的包浆皮壳,其色偏黑,然有光泽,能随表皮工艺的凹凸变化而变化。仿品的包浆薄,变化小,光泽的亮度亦差。另外,真品系翻砂铸造,所以内壁粗糙,有砂结砂孔等痕迹。而现代仿品系用失蜡浇铸,精巧有余,浑朴不足。
“石叟款紫铜错金银笔筒”,从图片反映出来的铜质、包浆、纹饰来看,把之定为石叟真品,可能还需要慎重。
(2007年10月10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