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收藏界》杂志第5期第94页,刊载了福建兰金顺先生撰写的《“天启通宝”背“二”试样大钱》的文章。笔者读后不敢苟同,因为这枚钱不是试样大钱,而是天启二年铸造的镇库大钱。
早在二十世纪末,笔者就从农村收集到一枚与兰先生文章中所介绍的一模一样的“天启通宝”背“二”大钱。为了弄清楚这是一枚什么样的大钱,曾进行了长达几年的反复研究,直到2005年初,读到华光普先生所编著的《中国古钱大集》后,才在丙集1068页上找到了答案,原来这枚大钱是“天启二年铸镇库大钱”。
在这枚大钱的上一页(1067),还介绍了一枚与天启二年镇库大钱差不多大小的光背“天启通宝”,认为是“天启元年铸镇库大钱”。对于华先生的这一判断,笔者是赞同的。而对兰先生是“试样大钱”的说法,则有异议。
兰先生在文章中说:天启通宝“小平钱有光背、背星纹、日纹、月纹、祥云,上奉、上工、上云、上浙、上豕、上京、上新,上院,上银,竖一钱、壹钱,横一钱、左一豕、右一豕,竖一豕、一分一钱、二分一钱、新一分一钱、四决纹、上下户等,折二有背星纹、上二下星纹、还有少量宫钱背二银钱……”笔者认为,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但认为“最为珍稀的数当百型背‘二’试样大钱”就不正确了。
折二钱是比小平钱大一些的钱币。折二钱的试样钱,决不会成为当百型的大钱。兰先生之所以出现这一判断失误,主要是对样钱的概念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样钱?样钱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铸钱主管机关呈送帝王以供审阅、抉择的样钱,被称为“进呈样钱”,多由铜、蜡,牙。木,玉等雕刻而成;第二类,是由中央颁发至各地铸钱局当作样品或母钱使用的样钱,被称为“部颁样钱”,具有精美优良的特性;第三类,是各种钱币正式开铸前,先以铜质试浇的钱样,亦称“试样钱”,因铸造地点和炉次不同,钱径比正常钱径大01-0.2厘米的为“大样”,钱径比正常钱径小0.1-0.2厘米的为“小样”。不管以上这三类样钱的那一类,钱径大小都与正常钱径不会相差太大,决不会出现像兰先生所说的形体硕大厚重的当百型。却当折二钱使用的“试样大钱”。
兰先生把背“二”错误当折二的另一个原因,是忽视了钱背的背文有记年的一种。众所周知,钱背的背文有记值、记年、记重、记监、记地等多种。就记年而言,南宋的“淳熙元宝”,背文记年就有“元”、“二”、“三”直至“十六”:“绍熙元宝”和“绍熙通宝”,背文记年有“元”至“五”;“庆元通宝”和“庆元元宝”,背文记年有“元”至“七”;“嘉定通宝”和“嘉定元宝”,背文记年有“元”至“十四”等等。在元代,“至正通宝”的背文,也有用蒙、汉文计年的,如背蒙文“寅”、“卯”、“辰”、“巳”,“午”等,以及背蒙,汉文“二”、“三”、“四”等;而明代这枚“天启通宝”大钱,如果将背“二”作为记年,就是在天启二年所铸,就不会出现把一枚体硕大厚重的大钱,当作折二的钱了。
既然“天启通宝”背“二”大钱是记年钱,直径达5.4厘米,厚0.9厘米,重达76.5克,铜质优良,字体雄劲,轮廓周正,有别于正常流通钱币,那么,作为当时铸造的数量极少的镇库大钱是完全可能的。
(2007年10月3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