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作为古代人类日常生活的用器,最早要数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齐家文化的铜镜。我国汉代和唐代的铜镜,凭其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精美的艺术性,堪称我国铜镜史上两座高峰。汉代名镜迭出,丹阳铭铜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丹阳,人们很自然想到江苏丹阳,其实早在汉代,丹阳郡治设在宛陵,即现在的安徽宣城宣州。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丹阳,即秦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更名为丹阳郡,治宛陵。东汉永和四年(公元139年)丹阳郡改为宣城郡,郡治仍设在宛陵。宣城自古就是江南改治中心。丹阳铭铜镜实为宣城铭铜镜。宣城市

在其馆藏的500多枚为铜镜中仅有一枚直径为11.5厘米丹阳铭铜镜。该镜为四神四乳简化博局镜,镜缘为几何云纹,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定为国家一级(乙)文物。无独有偶,笔者一位藏友也珍藏一位同样尺寸的丹阳铭

(如图)。这位藏友数年前用不菲的价格在市场上淘得。该镜为八乳钉的博局镜,属汉新莽时期,距今近2000年,可依然保存完好,精美亮丽,以为观止。

丹阳铭铜镜纹饰华丽之美。镜中主体纹饰称为博局纹(又称规矩纹)。即镜纽外一个方格,方格四边中点各出一T形纹饰,与其相对为L形纹饰,方格四角外相对V形纹饰。TLV这种排列组合是固定和有规律的。TLV纹饰间配八个乳钉纹和云纹。日本学者根据TLV颇似我国木工用具“规矩”,首先提出规矩纹。欧美学者以纹饰像英文字母TLV,则习惯称为“TLV”纹。我国学者根据博局镜上的铭文“刻娄(镂)博局去不羊(祥)”和汉代六博棋艺的棋盘与该纹饰如出一辙,遂定为博局纹,六博是由双人对弈的游戏,在汉代非常盛行。博具还时常被用作嫁妆和随葬品。甚至人们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也张设博局。将博局纹饰用在铜镜上实为一种审美价值取向。至于TLV各有什么含义,学术界还存有争议,至今没有权威解释。但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同:其纹饰具有某种数术和变数,是古人一种宇宙图式。丹阳镜除博局纹外,镜缘还平雕了之组精美极富动感和艺术夸张的羽人 、龙 、瑞兽及几何云纹。羽人是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形象。他似人似兽,身上长毛或有羽翼,手中执有灵芝仙草,一孤仙风道骨,在天地间翱翔。羽人往往接引人们升天入仙。丹阳镜上饰有羽人形象,反映当时汉人升仙思想十分流行。这与当时汉代皇帝尊崇道教史实相吻合。

丹阳镜铭文清秀典雅之美。铜镜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工艺品,除装饰精美绚丽的花纹外,还有在镜背铸刻文字的传统。该镜中的一圈铭文是潇洒飘逸的悬针篆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上升为一种精美的书法艺术。它所体现的美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推崇和喜爱。镜上的铭文为“汉有善钢出丹阳取之为镜清如(明)”。由于此镜直径较小,括号内“明”字省略。在汉代,文字还没有发展成熟和规范,铭文中常有较多的更假字和省略部首的替代字。如该镜中的冈同钢、竟同镜、青同清、女同如。“汉有善铜出丹阳”其铭文凸现丹阳产的铜质精良。当时,丹阳镜凭其优秀的钢质和精湛铸造工艺,名冠天下。

丹阳铭钢镜作为精美的艺术品,“其刻画之精巧,文子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身兼善。对于一个藏家而言,能收到如此品位的藏品,应该说是之生有幸,千年有缘。

美哉!丹阳铭铜镜。

(2007年10月3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