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区文管所里珍藏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那就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用金粉书写的小楷《孝经》册页,册页是文徵明65岁时在自建的“停云馆”内以特制泥金书于黑色宣纸上。册页题名《文待诏遗墨》,纸本,木版装帧,全册共24页,全文1825字,每页六行,每字约1厘米见方。册页首页第一行右下角钤“停云”白文印一方。册页最后一页落款为“嘉靖甲午春社文徵明书”。落款印为白文篆书“文徵明印”。珍藏印鉴三枚:一枚为朱文篆书“于公孙长子大有因缘”;一枚为朱文篆书“兰陵文子收藏”;一枚为朱文篆书“兰陵缪氏珍藏”。小楷运笔结体宽展舒和,大得《黄庭》、《乐毅》章法而自具温和雅遒丰神,其用笔中偏锋合用,结体平实,谨严、稳秀、纤丽,具有清秀古朴的艺术风格。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更字徵仲,号衡山、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在书法上,文徵明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徵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王世贞在《艺苑言》上也评论说:“ 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妙精工,有《黄庭》、《乐毅》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两人均对文徵明小楷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有“明朝第一”之称。
文徵明所书《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邴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孝是诸德之本。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等。《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而册页印鉴中所提的公孙长子(1882-1942)为四川内江人,原名余切,生于内江市东兴区同福乡。1905年,与彭县杨钧等组织大同军,被推为元帅,杨钧为军师,发动反清起义。1907年参加同盟会,负责川南同盟会的组织发动工作。1907年10月决定发动成都起义,事泄败露,脱险后,改名为公孙长子,出走甘、蒙、晋等省。1911年,公孙长子参加太原晋军起义,后任川军某部参谋长。1930年任新编19路军副师长,第二年辞职回到内江。每日早餐后写字,并练习“双钩”、“飞白”。“双钩”用笔自如,得心应手。“飞白”言其作书丝丝露白。他的书法出自魏碑,但又有所发展、创新。余燮阳对他的双钩,赞不绝口;对其飞白,称为举世无双。
从印鉴来看,这应是一本流传有序的珍品,公孙长子机缘巧合,偶尔所得,因此专为册页刻章一枚“于公孙长子大有因缘”,然后重新进行装裱,以示对此的喜爱。
(2007年10月10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