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吉祥文化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支流。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吉祥文化的影响从古到今无处不在。在蒙昧时代,人们赖以籍慰空虚的精神世界,在文明社会,人们借此粉饰多彩的生活,吉祥文化的核心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凡是人们认为美好的东西,都会表现在吉祥文化之中,构成吉祥文化永恒的主题和美好的画面。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们就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号图画作为精神寄托,图腾可谓最初的特殊吉祥物。后来又发展到对动植物、对天体、对神灵等等的崇拜,以至吉祥文化的门类达数千种之多。

两汉时期,是我国吉祥文化的鼎盛时期,因而,在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的武氏祠汉画像石中则出现了大量的祥瑞图。武氏墓群石刻是东汉末年武氏家族墓地之上的一组石刻建筑艺术群体,主要文物包括一对石阙,一对石狮和武氏祠汉画像石四十六块,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汉画像石内容丰富,构图严谨,造形生动,雕刻精细,画面壮美,是我国汉画像石的代表之作,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吉祥图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形:神兽类、神鸟类、植物类、器物类、自然现象类、水生奇异动物类、神人类、昆虫类、爬虫类等。武梁祠画像中则出现了专题的“祥瑞图”,雕刻了二十余种祥瑞图形,并皆刻有榜题。蓂荚:《宋书·符瑞志》说:“蓂荚,一名历荚,夹阶而生,一日生一叶,从朔而生,望而止。十六日,日落一叶,若月小,则一叶萎而不落,尧时生阶”。狼井:《宋书·符瑞志》说:“狼井,不凿自成,王者清则应。”六足兽:《宋书·符瑞志》说:“六足兽,王者谋及众庶则至”。玉英:《宋书·符瑞志》说:“玉英,五常并修则见。”银瓮:《宋书·符瑞志》说:“银鹿,(当为瓮)刑罚得共,民不为非则至。”比目鱼:《宋书·符瑞志》说:“比目鱼,王者德及幽隐则见。”白鱼:《宋书·符瑞志》说:“白鱼,武王渡孟津,中流入中王舟”。比肩兽:题榜曰:“比肩兽,王者德及矜寡则至”。比翼鸟:题榜曰:“王者德及高远则至”。玄圭:题榜曰:“水泉流通,四海会同则至”。壁流离:题榜曰:“王者不隐过则至”。木连理:题榜曰:“木连理,王者德泽纯洽,八方为一家则连理生”。赤罴:《宋书·符瑞志》说:“赤罴,佞人远,奸滑息,则入国”。玉马:《宋书·符瑞志》说:“玉马,王者精明,尊贤者则出”。泽马:《宋书·符瑞志》说:“王者劳来百姓则至”。白马:《宋书·符瑞志》说:“白马朱鬣,王者任贤良则至”。巨畅:题榜曰:“皇帝时,南(原题榜此处缺损一字)乘鹿来巨畅”。畅当为鬯之讹,鬯为古时一种美酒。《宋书·符瑞志》说:“巨鬯,三禺之禾,一稃二米,王者宗庙修则出”。(武梁祠祥瑞图早期残损,题榜清者录之,不清者录《宋书·符瑞志》)。在武氏祠画像中还有许多图形如伏羲女娲,是当时人们祈求多子多福的生育之神;东王公、西王母被认为是天界掌管生死祸福的最高神;北斗星君则是掌管生死、消灾免祸的大神;风雨雷电之神是主宰这四种自然现象的神祇;三足鸟、九尾狐、麒麟、嘉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玉兔、蟾蜍等则是天界或人世间难得一见的瑞兽祥鸟,皆应属祥瑞的范畴。各时期诸多吉祥图形的出现,是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的。如伏羲女娲,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他观象于天,察法于地,因夫妻,正五行,定人道、画八卦、治天下;女娲亦是传说中的女帝,或说是伏羲之后,或是伏羲之妹,她补苍天,立四极,济冀州,衍人类;二人联姻,以规矩治天下。武氏祠汉画中伏羲女娲的形象是人头蛇身,两尾相缠,有交媾之意。在嘉祥纸坊敬老院汉画像石中则出现了西王母怀抱伏羲女娲的画面,这些功效是史书上所没有记载的。这些图形就是当时人们为了精神的需求,为了人丁兴旺的需要,所创造出来的生育之神——禖神。如玄武,又称真武,民间俗称真武大帝,荡魔天尊,北斗星君,元代被晋封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是由星辰信仰发展而来的方位神之一,主治北方。由于民间信仰以为龟雌蛇雄,便以龟蛇的组合作为玄武神的象征,这就出现了汉画中玄武的图形。古代有“南斗主生、北斗掌死”的说法,加之其又有荡魔除妖之能,就成为人们所尊崇的增福增寿、消灾免祸的吉祥大神。故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玄武、北斗星君的形象。汉代以后,全国各地所建真武庙也随处可见。这皆是吉祥文化在各时期出现、流行和发展的佑证。汉代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神人异兽、嘉禾灵器等,是因为人世间帝王将相、贤人高士的行为感动了上天,上天即降下这些表示祯祥福祉的东西以回应,究其思想渊源,无外乎是对福祉的讫盼,对美好的憧憬,对邪恶的诅咒,对灾难的逃避,还有统治者对臣民的愚弄。这就是上述祥瑞画中祥瑞思想在汉画像石上的艺术表现。

武氏祠汉画产生的时期是祥瑞思想发展到自己最得宠的时期。从广度看,信奉祥瑞的人数,在社会上达到空前的数量。从深度看,祥瑞思想深入到人们的思想生活深处。从朝廷到民间,对祥瑞都非常重视和迷信。甚至在官方修的史书中,专门列出祥瑞的篇章。如《宋书·符瑞志》、《魏书·灵征志》、《南齐书·祥瑞志》就是在狂热的祥瑞思想下的产物。《汉书》、《后汉书》虽未列出祥瑞的专门篇章。但在《本纪》和《志》中,关于祥瑞的概述,也是所在多有。

盛行期的祥瑞思想不像早期那样零碎和不系统,而是几乎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构筑这种思想体系的大师,当然首推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一书中,开始把祥瑞思想整理成一种体系。东汉时,班固撰《白虎通义》(即《白虎通》或《白虎通德论》),其祥瑞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其后,萧梁时沈约撰《宋书》。此书中的《符瑞志》之详尽,为史书中所仅见。《孙氏瑞应图》为孙柔之所撰,是专记述祥瑞的名著,并附有图画,可称集祥瑞之大成。至此祥瑞思想达到了高峰。

吉祥,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植根于本土的文化观念。唐代成玄英注春秋时代的《庄子》一书曰:“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喜庆之征”。吉祥文化,以民间艺术为主要载体,旨在营造吉瑞环境,寄托人们的美好理想与愿望。寓意吉祥的图像称之为“吉祥纹祥”或“吉祥图案”,其题材浩如烟海,涵盖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贯穿于百姓的生产劳作、人生礼仪的方方面面。“福、禄、寿、喜、财、吉”是吉祥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彼此关联而又各具特色的吉瑞主题。后期
相继出现了比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顺遂、万事如意、马上封猴、鸳鸯戏水、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岁寒三友、天地长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新的吉祥语、吉祥图形和石雕作品。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祥瑞图形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出现和传播,不但带动了同时期各地汉画及汉画以外吉祥文化的成型,而且促进了后期各种吉祥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年10月10日6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