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是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语言大师,他以洒脱而深邃的文字描绘出社会百态,因此他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之一。

出生于世纪之交的老舍是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想的作家,但他也秉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古风与雅趣。“赏画”是老舍先生众多雅趣中的一项特殊爱好,他有不少画家朋友,同时也收藏了不少优秀画作。今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人民的艺术家——老舍、胡絜青藏画展”,展出的即是老舍先生夫妇生前多年收集的藏品。

老舍先生本人于绘画可说从未着过一笔,然而在书画、篆刻以至词章等方面有着很高造诣的他,凭着高超的艺术鉴赏力和敏锐的眼光,在艺术上却有着独到的见解。老舍先生曾写过二十七篇关于美术的文章,抒发了他在赏画品画中的感悟。他品评的艺术家中不乏至交好友,然而从不讳言自己的看法,他对艺术家朋友的点评往往一针见血。比如说:“看丰子恺的作品吧……是题旨高于一切,抓到了一个‘意思’,你的幽默讽刺便立刻被大家接受,即使你的画法差一点也不太要紧,子恺先生永远会抓到很好的题旨,所以他的画永远另存风趣,不落俗套,可是无论作大画还是小画没有深浅、他画一个人或一座山或写一个寿字,圆圆满满的上下一般粗,这是写字,不是作画……他能够力透纸背,而不能潇洒流畅,他只注意了笔,而忽略了墨。”(摘自《沫若、抱石两先生书画展捧词》)

老舍先生尽管时有如此犀利的点评,但他诚恳的态度与中肯的议论使人信服,所以一点不妨碍他结交众多艺术家朋友。他常常邀请好友来家中畅谈诗画、即兴挥毫。赵望云、齐白石、于非闇、林风眠、黄永玉等均是他的座上宾。渐渐地,他积攒了不少他们的作品,收藏画作也逐渐成为爱好,他的家“丹柿小院”客厅里挂画的墙壁也就被戏称为“老舍画墙”了。

仔细观看此次展览中老舍先生及夫人的藏品,不仅大饱眼福,而且对老舍先生的艺术观念、境界以及人生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

书画之交贵在知己

展览中一幅傅抱石1944年所画《桐荫图》(图一),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它记载了一段堪称佳话的故事。画作除题识“甲申二伏中挥汗写。抱石”、钤印“傅、印痴、踪迹大化”外,在裱画的绫子左下角还有这样一段话:

抗战期间居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凡七载,老屋一椽隐高树中。承友好往往降驾评览所作。癸甲之间,每借以成图。或曰桐阴,或曰浓阴,皆读画景也。此帧随身最久,偶偶展示,亦无非回忆一番。今秋在京,舍予兄忽道及并属经营一图,盖自郭老斋中曾观拙笔所致。因捡奉法藏,即乞与絜青夫人俪政。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廿六日南京记,傅抱石。(钤印:傅抱石印、往往醉后)

原来1953年秋,傅抱石先生进京参加人代会,身为好友的老舍先生请他来家做客。席间,老舍向傅抱石提起曾在郭老家中看到过这张《桐荫图》,并请求傅抱石“回去再给我画一张《桐荫图》吧”。傅抱石开完会以后回到南京,把他一直藏在家里的《桐荫图》取出来,在绫边上写了这条一百五十余字的题跋,然后派人抱着这张画到北京送给老舍。所以,这幅画不仅是彰显了傅抱石雄浑卓绝的艺术功力,更记载了两位大师之间相惜相敬的知己情怀,让人过目难忘。

展览中还有不少白石老人的画作。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老舍从美国回到北京,担任了北京市文联主席,从而结识了齐白石老人。虽然当时白石老人已90高龄,比老舍先生年长近40岁,但二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在老舍先生的藏画中有齐白石画作百余幅,其中大部分出于老画家的赠予。在展出的这些作品中,有一幅题为《红衣牛背雨丝丝》(图二),是齐白石92岁时的创作。这幅作品长4尺,画面中左下角一头水牛,牛背上斜卧一个身着红衣的放牛郎,他手持长线的一端,另一端放飞一个纸鸢,高耸入天。旁边题识曰:

英雄名士孰先知,各有因缘在少时。今日相逢才晓得,红衣牛背雨丝丝。老舍仁弟、絜青女弟同正。壬辰夏四月,九十二岁白石老人画于京华城西铁屋。(钤印:齐大、人长寿)

这幅画的非比寻常之处,其实还不只在于用笔用墨的巧妙,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是白石老人儿时的写照。齐白石生长乡村,儿时放过牛,做过木匠。而老舍先生也出身贫寒,有过困苦的童年。画家正是通过这幅画,表达出对双方早年相同身世的感慨。他们都生于社会底层,都是通过自己多年百折不挠的努力奋斗,才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一代宗师。正因为相互之间这种惺惺相惜之情,白石老人特意作了这幅寓意深厚的画赠予老舍先生,并以“仁弟”、“女弟”的称呼传达了他们之间情同手足的忘年友谊。

他们的情谊还不止于此,1951年,90岁高龄的齐白石正式收老舍夫人胡絜青为入室弟子。老人常常让胡先生作画,再给予点评。胡先生若有佳作,老人亦会为弟子题字以示鼓励。例如胡絜青先生所作的扇面《荔枝蚂蚱》,齐白石看后颇为高兴,便在扇面右侧题字称赞:

絜青女弟子偶然一挥,足可与予乱真,殊可爱也。九十二岁白石老人题。

在老舍先生的藏画中这类胡絜青习作齐白石题款的藏品很多。

别开蹊径重在意境

老舍先生对中国画有极深的研究,他认为在画作中追求意境,有三条是必须具备的:第一、“喜游,有一对会看的眼”;第二、“运思很久,而后才落笔”;第三、“写出诗人的胸襟”,“每一张都是诗”。有了这三部曲,就一定是画山非山,画水非水,而是绘出心灵对大自然的趣味与设想,足以表现自己,深厚令人神凝,灵动令人气爽,送出无限的欣喜。(摘自舒乙《老舍先生论画》)

此次展出的有老舍收藏的四幅二尺立轴花卉四季图(图四、五、六、七),是以苏曼殊的四句诗为题,分别为“手摘红樱拜美人”“红莲礼白莲”“芭蕉叶卷抱秋花”“几束寒梅带雪红”。这四幅立轴是老舍先生特为请求齐白石专门画的。之所以这样做,其中自有深意:白石老人的作品师法自然、灵动天趣,但多为花鸟鱼虫,在题材和造型上相似度太高,描绘的内容往往近似。老舍先生便想出以诗句命题作画的方法,让白石老人有更丰富的题材、更开阔的创作天地,于是便有了这四幅画。

第一幅描绘的是樱花,用淡墨勾勒出一只龙纹双耳瓶:撇口束颈、长形腹渐收、圈足,器形秀美而挺拔。瓶中插有两枝红色樱花,一枝向上直立,另一枝则下弯做下拜状。画中虽没有出现美人身影,但瓶中樱花所拜的方向自是美人的所在无疑。题为“手摘红樱拜美人”真是曲尽其妙。

第二幅所画为一朵红莲和一朵白莲。画面上,一朵“别样红”的红莲花从大片的莲叶中伸出,向亭亭而立的白莲点头为礼,画面右侧以点渍法所绘的墨荷陪衬,好一幅充满想象力而又气韵生动的“红莲礼白莲”。

第三幅描绘“芭蕉
叶卷抱秋花”,芭蕉叶用积墨手法勾出叶茎,在上下两叶之间选明黄色点出芭蕉花蕊。布局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第四幅右上角题字曰“几束寒梅带雪红”。画家所绘的红梅,梅树老枝垂落而长,其用笔借鉴书法中起、承、转、折,将老枝表现得淋漓尽致。玫红点缀出红花,复以白色托于树干和红梅之上,表现出雪中红梅凌寒开放的美丽画境。

四幅画上除题有曼殊禅师的诗句外,还有“老舍命予依句作画”和“老舍雅命九十一岁白石画于京华城西白石铁屋”的题词,钤有“白石”和“大匠之门”的印章。

这四幅画使齐白石的创作别开蹊径,无论在老人的创作生涯中,还是在中国美术史上,都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

在北京画院的画库中收有一封1951年秋老舍先生向齐白石求画的书信(图八),上面这样写道:

敬恳

老人赐绘二尺小幅四事。情调冷隽。

(一)苍苔被堦寒雀啄渔洋山人句以苔石作堦二三寒雀轻啄

(二)蛙声十里出山泉查初白句蝌斗(蚪)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三)凄迷灯火更宜秋赵秋谷句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也

(四)还须种竹高拂云施愚山句新竹数杆寿石一拳

附奉人民券30万元,老人幸勿斥寒酸也!老舍拜

在信中的每句诗句后,老舍都用红笔附上了画面构思的设想。白石老人看信后思索了三天,提笔便画了《蛙声十里出山泉》(图九)和《凄迷灯火更宜秋》(图十)。

其中《凄迷灯火更宜秋》为四尺对开纸本水墨设色画。画面左上方的位置勾勒了一角窗台,上面放置一盏油灯,用西洋红画出火苗,再用点染法画出窗外一片飘落的枯黄枫叶。画右侧题:

凄迷灯火更宜秋,赵秋谷句,老舍兄台爱此情调冷隽之作,倩白石画,亦喜为之辛卯白石九十一矣。同客京华。

老舍先生在求画信中为这幅画设想的构图是:

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矣。

白石老人按照这个构思出色地完成了这幅画。整幅画面构图简洁、大量留白,一种清旷俏丽、冷隽清淡的意境,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收藏风格随心随性

在老舍先生的收藏中,还有大量明清以来的古代书画作品。这些藏品大多不是上谱入册的名作,也没有花大价钱购买的贵重古画。由此可以看出,老舍先生收藏书画,追寻的是自己的趣味爱好,并不受他人艺术观念及所谓收藏必要“名作”“名画”的影响。不过,他收藏有一套董其昌的《行书诗册》还是堪称古代名家之作,值得一提。诗册中是董其昌所书的七首苏轼诗词。东坡先生一生的遭遇彰彰垂于青史,人所共识,想必老舍先生收藏这套《行书诗册》,也是对古代大诗人的追思和敬佩。《行书诗册》上题识为:

戊戌重九前二日,舟行石湖阻风书此。其昌。

所录之诗皆为七律:

《次蒋颖叔韵》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次杭人裴维甫韵》馀杭门外叶飞秋,尚忆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凄凉楚些缘吾发,邂逅秦淮为子留。寄谢西湖旧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

《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羡君戏集他人诗,指呼市人如使儿。天边鸿鹄不易得,便令作对随家鸡。退之惊笑子美泣,问君久假何时归。世间好句世人共,明月自满千家墀。(其一)

紫驼之峰人莫识,杂以鸡豚真可惜。今君坐致五侯鲭,尽是猩蜃与熊白。路傍拾得半段枪,何必开炉铸矛戟。用之如何在我耳,入手当令君丧魄。(其二)

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划如太华当我前,跛牂欲上惊崷崒。名章俊语纷交衡,无人巧会当时情。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其三)

诗人雕刻闲草木,搜抉肝肾神应哭。不如默诵千万首,左抽右取谈笑足。夜吟石鼎声悲秋,可怜好事刘与侯。何当一醉百不问,我欲眠矣君归休。(其四)

膏明兰臭俱自焚,象牙翠羽戕其身。多言自古为数穷,微中有时堪解纷。痴人但数羊羔儿,不知何者是左慈。千章万句卒非我,急走捉君应已迟。(其五)

除书法字画外,老舍先生的收藏还有印章、砚台、扇面以及其他小古玩。他的收藏是依随兴趣爱好而收取,没有一定之规,所以类别很多。看展览时,曾对其中一方田黄薄意雕访友图随形印留有印象,

朱文篆书,没有款,印文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当时看着这方印章,一闪而过的想法是:作为一位对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无法割舍情怀的新文化工作者,老舍先生收藏这方印章时的思绪也许亦是复杂的吧。

老舍先生的每一件藏品均是他与藏品背后创作者的一次心灵碰撞。他的收藏,凝聚着文化的积淀,记录着生命的历程,镌刻着每一个难忘的记忆,饱含着一份份亲情、友情和思古创新之情。有人说老舍大师的语言既清浅俗白又幽默精致,深得雅俗共赏之妙。这话说得很是到位,想来他随心随性、尽显自己风格的收藏也如是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