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开元
征集到一方《晋故曹夫人碑》。该碑为湖南幸存完整的最早古碑,非常珍贵。该碑纵52厘米、横22厘米、厚1、8厘米,为细青石质。碑额碑身一体,额国形,有晕形线刻。碑文8行,每行14字,每字径2~2.5厘米,有界格。碑文方正整齐,结体严紧。
湖南最早的古碑当属三国吴的《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之碑》,现存耒阳市蔡侯祠内。但碑刻文字早已模糊不清,至明末清初,仅有少数一些字可以识读;“文革”中,该碑被砸成三截丢于池塘中,1979年打捞修复,字迹已基本不能辨认,几乎成了一块无字碑。幸而该碑存有古人拓片。
《晋故曹夫人碑》刻于东晋永和四年(348),纪年准确、碑刻完整、字迹清晰、内容丰富、书法遒劲、文物价值极高,共计108个字,碑文如下:
永和四年八月辛亥朔十一日辛酉,晋故桂阳耒阳东乡敖里程氏命妇曹夫人之神墓。
夫人同郡郴县曹氏女也,九德太守郴侯之孙,汝城君之长女也。母仪既著,九亲归仁,出适程氏。夫人年四十有二,以其三年闰月八日乙未寝疾终,以四年戊申岁九月三十日下葬。
从碑文中可知,这是永和四年(348)八月辛亥朔十一日辛酉,为东晋桂阳郡耒阳县东乡敖里程氏命妇曹夫人刻的墓碑,墓就是“曹夫人之神墓”(这块碑是安置在墓葬里面的)。曹夫人为同郡(桂阳郡)郴县曹氏女,是九德太守郴侯的孙女,汝城君(县令)的大女儿。“母仪既著,九亲归仁”,出嫁耒阳程氏。夫人四十二岁,于永和三年(347)闰月(当年闰五月)八日乙未(注:中午一点至三点)时因病卧床去世,永和四年(戊申年)九月三十日下葬。
《晋故曹夫人碑》的发现,有以下几点价值和意义:
1.碑文中“郴侯”的出现破解了郴州历史上一大谜案。
郴州资兴蓼江市自古有郴侯山遗址,相传郴侯曾居于此,并因此得名,郴侯山亦成为名山。然而郴侯是谁?一千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一派认为郴侯是义帝(楚怀王)之后。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南宋王象之,他在《舆地纪胜》中说:“郴侯山,汉昭帝四年封楚王孙畅为郴侯,故名。”此后,《明一统志》亦言:“郴侯山,汉昭帝封楚怀王孙畅为郴侯。”到清代,《光绪湖南通志》同样记述:“汉昭帝封楚怀王孙畅为郴侯,山固以名。”此后,郴侯即“楚怀王孙畅”说成为主流。
另一派认为郴侯是汉代刘姓皇族后裔。最早记载的是《万历郴州志》。《万历郴州志》载:“郴侯刘畅,楚王(刘姓楚王)孙,昭帝四年封。”这一派的主要依据是《史记》和《汉书》均记载:“义帝无后。”
《晋故曹夫人碑》的出现清楚表明,郴侯即曹夫人的爷爷九德太守。太守姓曹,既不是“楚怀王孙畅”也不是所谓的皇族后裔“刘畅”。
2.
佐证晋代的版图到达现在的越南北部。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东晋的版图到达现在的越南北部。晋王朝在现在越南河内东北设交州,领交趾、武平、合浦、九真、九德、日南等郡。曹夫人的爷爷郴侯曾任九德太守。九德治所在今越南首都河内南部的荣市,辖境相当今越南义安省大部和河静全省。直至隋开皇九年(589),才废九德郡,其地分别入九真、日南郡。
3.碑刻对研究中国汉字发展演变有重要意义。首先,碑刻中不少部首和笔画显然与现代汉字不同。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字正是由隶书转为楷书的转型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书法往往兼具有隶、楷的书法特点。
4.补史志所遗。现在从史书上能查找到的九德太守只有东晋安帝时的杜瑗,湖南、郴州地方志中也没有九德太守的记载,因而碑刻填补了史书空白。
5.碑刻记载了诸多习俗,对研究古代历法和丧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如用天干地支记时、曹夫人去世后第二年九月才下葬、墓内放置墓碑等。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