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其采用多种语言文字并用的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之时,命畏兀人塔塔统阿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教授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写蒙古语,蒙古人至此便采用回鹘字母书写蒙古语,学界称为回鹘体蒙古文。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正式颁行八思巴蒙古字,并宣布以后颁降诏谕都以这种文字为主,其他民族文字为辅。蒙古占领中原后,除沿用汉字外大力提倡新蒙文,但元早期刻书仍沿用回鹘蒙古文字。
《孝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元朝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对其多次进行刊刻。如早在元世祖忽必烈在潜邸时,王鹗便进讲《孝经》等经典,大学者许衡撰写有《孝经直解》一书;太子真金从姚枢、窦默学习《孝经》;大德十一年(1307)六月,《图像孝经》刊行;至大四年(1311)八月,中书左丞孛罗铁木儿以国字《孝经》进。可见,早在至大年间,《孝经》即翻译刊刻印行于世。另外,元代畏兀人贯云石作一部白话文《孝经直解》,并与《图像孝经》相结合,图文并茂,合为一部,全称《新刊全相成斋孝经直解》,民国时曾影印出版。另有元泰定三年刊《孝经注疏九卷》及元董鼎注《孝经刊误》及《孝经大义》等流传。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有一部《回鹘蒙汉文合璧孝经》,1979年《全国蒙文古旧资料联合目录》注录此书为元代刻本;1983年蒙古族学者布道先生将其加以整理,转写注释的《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汇编》一书中收录了此书。
《回鹘蒙汉文合璧孝经》一册,刻本,竹纸,版框高24.8,宽14.9厘米,每半叶7行,行20字及19字不等,四周双边,版心黑口,双花鱼尾,鱼尾间记叶次,卷首缺,首叶上半叶缺,无序跋,无避讳。
据《元史》记载,至大四年(1311),“中书右承孛罗铁木儿以国字译《孝经》进,诏曰: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达于庶民,皆当由是而行。其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请王而下皆赐之。”据此可以认定《回鹘蒙汉文合璧孝经》是由皇帝下令,中书省刊印,为官刻本无疑,刊刻时间应在元至大四年(1311)左右。
据故宫图书馆著录,《回鹘蒙汉文合璧孝经》为清初刻本,笔者未查到此判断的依据及来源。由于清初刻书所用蒙古字与元代回鹘体蒙古文写法有很大区别,因此断定为清初刻本未为妥当;而对于汉字来说,元刻本多用仿赵孟頫字体,清初内府刻书则沿袭晚明经厂刻书的仿宋字和软体字,康熙以后的仿宋字日趋横轻直重,形成长方形及软体字,形式与该书明显不同(见图二)。
另据清初刻书的版式、避讳等与元代刻书相对比,可知此书与清初刻本迥然不同,相反,此书与元代中早期刻书相符,因此,应断定此书为元代刻本。据书中附有“民国三十七年(1948)一月二十六日苏联使馆秘书潘克福赠《蒙汉文孝经》第五页,壹页”证明文件及俄文信函2页,说明此书第五页曾由苏联人于1948年郑重交予故宫博物院,可见当时国内外对此书之重视,足证此书之珍稀,当为元刻本无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