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画家马公显(1131—1162),画史记载为马兴祖子,画院待诏,赐金带。善花鸟、人物、山水。传世的这幅款署“马公显”的《角鹰图》(图一),客观地讲,就目前的艺术品市场氛围和相应的学术环境来看,并不是一件容易看懂,甚至可以说,是一件比较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一件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幅画作一直流散在日本,其所绘内容、笔墨形式、以及构图都与我们所熟悉的、印象中的宋代绘画、那种细致的感觉不太一样。其次,作者马公显,虽然在古代文献中有一些记载,但是他的传世作品、之前在中国大陆还没有发现,大家不太熟悉,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在南宋到元朝的一段时间里,随着佛教禅宗的发展,很多书画作品都被日本或中国的僧人带到了日本、其中就有牧谿,梁楷、惠崇、马公显等大家的绘画。但是,因为他们的画风粗犷,不拘成法,而被人评价为“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到排斥,更进入不了收藏家的视野。
马公显的绘画,目前已经知道的两件作品均在日本。一件是京都南禅寺的《药山李翱问答图》(图二),一件便是这件从日本回流的《角鹰图》,之前为日本圣福寺旧藏。画中的鹰(图三),与以往我们看到的鹰都不同,那就是它的头顶上有羽毛、朝后翘起。根据杨新先生的考证,这只角鹰的形象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一件宋元时期的绘画—《搜山图》(图四)中出现的一种形体特别大的鹰,应该属于同一种类,那就是被称之为“海东青”的角鹰。而马公显的这幅《角鹰图》,可以说是画史上留下的、唯一一件以“角鹰”为主题的绘画,非常难得。
作品中,角鹰采用了水墨大写意的画法,它身后的溪流、场景中的岩石、草木,与当时南宋流行的“减笔”画法或者说是一种比较粗放的画风,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南禅寺所收藏的《药山李翱问答图》,根据杨新先生的相关考证,应为宋人马公显的作品无疑。如果以此为参照的话,再看《角鹰图》与《问答图》,两件作品的题款非常接近,特别是《角鹰图》的款字似乎更加自然流畅,而非后人所能伪造的了。
至于说,《问答图》和《角鹰图》在风格上并不统一,《佛像马家的最后传人马公显》一文关于马远、马麟、马公显的家族关系的考据文章里,已经作了很好的说明,那就是,“马公显的这两幅作品在风格上的不同,却恰好印证了《画继补遗》中的说法,一种是他自己的创作,一种则是用他祖父的遗稿绘制,而《角鹰图》显然应该是属于前种,这也是马公显对于当时流行风尚的追求体现。”像这种在画风上呈现多样化的现象,其实在绘画史上也不是个案,比如日本美术史学者所津津乐道的、南宋时期的画家牧谿,他的作品中就即有“细路的”,如《观音》、《松鹤》(图五)、《猿猴》(图六)这种典型的宋画风格,也有像《六柿图》(图七)、《平沙落雁图》一类非常具有现代感的画风呈现。另外,诸如看似风格迥异的《出山释迦图》(东京国立
藏)(图八)和《李白行吟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图九),则都是出自南宋画家梁楷之手,也非画坛奇事。
可以说,南宋入元时期的禅僧绘画,大部分都流传到了日本,对于日本的画坛可谓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本土却逐渐被人淡忘。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中,对于这一时期的绘画研究可以说是一个断层。但是,随着目前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古代书画的不断回流,使我们有机会,可以陆续接触到这些作品。学术的视野在不断拓宽,古代绘画史料也在不断完善,特别是那些只有文献记载的画家,会因为有了传世作品的发现而变得更加立体。
当然,和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品的狂热相比,对于中国古代书画、特别是宋元时期的作品收藏,由于年代久远,大家了解的少、接触的机会少,整个市场还不够成熟。但是我想,在鱼龙混杂的艺术品市场中,这些宋元时期的优秀作品,因为懂的人少而一直默默无闻,应该不是一个长久的状态。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