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甲骨文,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像地下的神灵,天外的行星,百年前被发现惠临人间,引起世界震惊。我爱甲骨文,他以骨质的生命记载着文字初创的艰辛,展示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我爱甲骨文的线条简直、挺拔;我爱它结体有致、错落分明,散发着古老祖先的淳朴、创造与神明。
我学甲骨文是从大一下学期,山大中文系蒋维崧先生开设“古文字学”课开始的,当时我是课代表,勤勉力学,颇多受益。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当教师,教授的并非文字学课程,尽管我的好友赵建源把他多年临摹的“甲骨文楹联”送给我,我还曾下工夫到山大图书馆寻找到和临写过多种甲骨文拓片,但也只是收集了点资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对甲骨文的研习过程中,我对《礼记》的这句话有了更真切的体味。1992年我开始从事书法教学工作,指导研究生学习甲骨文是以李圃先生编写的《甲骨文选读》为教材,与学生一起临写。在出版的《王长水书法选》、《王长水书迹》等集中有多篇临写的甲骨文作品。综上所述,尽管我学甲骨文时间较久,但面对书写“甲骨文诗词曲赋”,还是感到异常艰巨。
艰巨所在,在于甲骨文可识的字太少。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有15万余片,有5000多个不同的文字图形,但识者不过千字。古人可以用5000余字进行语言交流,先用区区千字写3300多字诗词曲赋,其难度可想而知。解决难题的钥匙,就是“文字学”的学养和“文字学”的应用。
甲骨文是从原始图画发展而来的,但图画并不等于文字。早期的甲骨文有许多象形字,从象形字的造型,我们可以领略古人造字的一种思维模式。商代有大量的象形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会意字、假借字、形声字等。后人之所以学习“文字学”,是因“文字学”总结了古人造字的规律。学习“文字学”,才不至于在书写甲骨文时出现或以金文、小篆化之,或以楷书的偏旁推测、臆造甲骨文的现象。
近年来,我创作的《甲骨文书法风韵》一书中的作品很受读者的喜爱,其中的“诗词曲赋”是李长枝先生的杰作。长枝是我高中时的同学,在中学时代就已显露其文学天赋,后来对古文字产生浓厚兴趣,还曾动意编写一本《甲骨文金文字典》,此事我曾请示过蒋维崧先生,先生说“此事是件好事,但太难了。”因为难,终不得成。此书出版,还是长枝的提议,他写的诗词是严格按照王力的《汉语诗律学》规范而写,虽是“戴着镣铐的跳舞”,但写得自然生动。诗词曲赋文联,样样俱全,一写就是百余首,难能可贵。严格说,我是在长枝带动和反复切磋中进一步学习甲骨文、书写甲骨文的。我写《甲骨文书法风韵》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借鉴前贤、专家编写的字典、辞书解决用字问题。其中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高明的《古文字类编》,高明、涂白奎编著的《增订古文字类编》,于省吾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马如森著的《殷墟甲骨文引论》等。有时为差一个字,找遍所有辞书;有时费一两天功夫,实在找不到就干脆作罢。
其二、殷墟甲骨文分五个时期。我取字一般是取第一期的文字,二是笔画简单的字,三是取易识、易写的字,四是力取最新研究成果的新释,有时也不得不使用旧释。在殷商甲骨文中,实在找不到的字,不妨利用周代甲骨文字。所以,此书不以殷墟甲骨文冠名,而只是甲骨文而已。
其三、因为书写的诗词数量大、字数多,所以运用了大量的甲骨文的“假借字”,这就出现了异字同形、一字多能的情况。有时对同一个甲骨文字形的认识有分歧,我只能够“渴不择饮”,像“客”字、“伤”字,虽只有一人独抒己见,我也算取之有据。
其四、我们今天写甲骨文书法不是“画”字,也不是“刻”字,而是充分利用毛笔的弹性性能去“写”字。我写时,为追求线条的挺拔苍劲,虽有刀刻的意味,但力避摹仿刀刻的痕迹。我写时,并不着意象形而图画,而是考虑文字的规范结体,线条的错落有致,对少数字“雅而化之”,并力求书写个性的统一,全篇布局的相互照应。
甲骨文是古老的文字,同时又是书法史上一种新的字体。在甲骨文书法创中,我力求继承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像写金文、楷书、行草一样,都有严格的法度。我的书法基本上是立足一个“传”字、提高一个“悟”字。写出一个“神”字。追求一个“韵”字。在书写甲骨文诗词的过程中,我也秉持这四个字,希望能写出甲骨文应有的文化品格来。
目前,出土的甲骨文文字资料是百年来的最为丰富的,现迫在眉睫的是甲骨文书法的规范化和艺术化。我们有责任薪火相传,让其老树新花再现华彩。对我而言,期待着学好甲骨文,写好甲骨文书法,以自己的努力回馈祖先的伟大创造,回报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