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孩提时,见到父亲从欧洲带回来的几张色彩艳丽、人物风景各异的小画片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只知道它是日本的浮世绘,没有更多的了解。不过,从那时起,凡是看到和浮世绘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总会不经意的多看几眼。如今,进入

工作,经常会接触到相关的知识,与同事们谈起浮世绘,发现大家的理解和看法多有差异,甚至是大相径庭。现结合自己看过的浮世绘真迹和文献资料谈一点看法,与大家共享。

浮世绘是版画,这是大多数人不太明确的概念,也是很多人不太重视浮世绘的原因。浮世绘是版画,这是千真万确的。当然它也是日本的风俗画,它是以版画的形式表现日本风俗的艺术,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事实上也有少量手绘的作品,但都会标明手绘浮世绘。

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艺术界,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和影响,就是今天的欧洲艺术品中仍不乏浮世绘元素,小小版画的影响极其广泛,持久,深远。据我所知,浮世绘对欧洲艺术的影响及在大众中的认知度都远远超过中国传统绘画。浮世绘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同样价值不菲。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晚期,它和我国的清代相吻合。由于经济的增长,城市里首先产生一种“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由于市民文化迅速得到发展,作者云起,需要量扩大,大量印制,以供需求。从而使肉笔(手绘)浮世绘进入版画浮世绘阶段。浮世绘版画的印刷技巧,初为单纯的墨摺本,以后发展为丹绘和漆绘。真正的浮世绘套色版画,在公元1643年至公元1765年前后出现,浮世绘的印刷技术,逐渐达到一个高潮,如锦绣万花,绚烂多彩,代表了日本民族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浮世绘的题材极其广泛,有社会时事、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和古典名著图绘,有些画家还专事描绘妇女生活,记录战争事件或抒写山川景物……它几乎是江户时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所有这些题材的基调则是体现新兴市民的思想感情。一些追求自由恋爱和讽刺封建礼教的作品在民间流布极广。

浮世绘木刻技法不追求木刻的刀味,却注意木质纹理的表现效果,而且把线条的流畅放在极主要的地位,往往需要画、刻、印三者共同合作来使作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他们创造的木纹法、光泽法、云母粉法、无色印刷法等等都是在力求达到线条与配色的高度和谐,摆脱了只使用毛笔的绘画方法的束缚。

日本浮世绘是伴随市民经济文化高涨的年代而产生的,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浮世绘的作者都出身民间,没有一个御用画家。但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盛行,致使这种艺术失去了健康的内容,追求色情和低级趣味,渐渐地终于走向衰亡。浮世绘印刷技术虽已被现代印刷术所代替,但它那丰富的艺术成果依然为各国人民所珍视。

浮世绘不仅是江户时代最有特色的绘画,而且还由于它对西方现代美术的推进作用而闻名世界,在西方甚至被作为整个日本绘画的代名词。浮世绘之所以能在长达两个世纪以上的时间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木版画在各种未开拓的领域中追求新技法和新形式的各种可能性。当然,版画数量上的优势,也增加了其竞争力。

浮世绘是将欧洲的透视法好奇地用于描绘街景、游廊、剧场。发明红印,大约是1740年,受到从长崎输入的中国彩印版画的启迪。当初是采用红和绿及其他少数色彩,奥村政信、西村重长很早就吸取这种新手法制作出优秀作品。红印从1760年起逐渐增加色彩,向多色彩印发展。它作为以后锦绘的准备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它的渊源来自原有的“大和绘”。“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浮世绘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浮世绘最初以“美人绘”和“役者绘”(戏剧人物画)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出现了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画面的着色,开始只有黑白两色,逐步发展为简单彩色,最后成为色彩丰富的版画。

日本元禄时期的菱川师宣(1618-1694)是浮世绘艺术的创始人。为日本绘画史打开了新的境界。浮世绘一经出世,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浮世绘这种版画的构成,与我国古代版画的画印方法相同,由画师、雕师、拓师按顺序分工合作来完成。首先由画师作画,再由雕师刻版,最后由拓师按照画面不同的色彩分别拓印成画。这种在木板平面上刻出复杂而又精致的线条,再彩拓成画的高超技术,曾被西方画家视为一种不可思议的技艺。

随着浮世绘艺术的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画师,除了创始人菱川师宣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揭开浮世绘的黄金时代帷幕的铃木春信(1725-1770);美人绘大师鸟居清长(1752-1815)与喜多川歌磨(1753-1806);戏剧绘巨匠东洲斋写乐(生卒年不详):还有写实派大师葛饰北斋(1760-1849),以及将风景绘技巧推向顶峰的安藤广重(1797-1858)等名师。以上六人被称为“六大浮世绘师”。

浮世绘的发展概括起来有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和代表画师。

宽永年间(1661-1672)至宝历年间(1751-1763)。此时期的浮世绘以手绘及墨色单色木版画印刷(称为墨折绘)为主。是浮世绘发展的初期阶段。菱川师宣(1618-1694)绘制的《见返り美人図》是其早期的代表作。在井原西鹤所撰的《好色一代男》(1682年刊行)中,有一段关于浮世绘在有12根扇骨的折扇上的描述,是目前已知的资料中最早出现浮世绘一词的文献。到了鸟居清信时代,使用墨色以外的颜色创作的作品开始出现,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使用丹色(红褐色)的称丹絵,使用红色的称红絵,也有在红色以外又增加二、三种颜色的作品,称为红折绘。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鸟居派与歌舞伎业紧密合作,为歌舞伎设计、绘制看板,直至今日,现代歌舞伎的看板仍保有当时流传下来的风格。

明和2年(1765年)至文化3年(1806年)是浮世绘发展的中期阶段。锦绘在此时期诞生。因为画历(绘历)在俳句诗人及爱好者间十分受欢迎,明和2年开始有了画历交换会的社交活动。为满足这种大量需求,铃木春信等人以多色印刷法发明了东锦绘,浮世绘文化正式迈入鼎盛期。由于多色印刷法需反复上色,因此开发出印刷时如何作标记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开始采用能够承受多次印刷的高品质纸张,
例如以楮为原料的越前奉书纸、伊予柾纸、西野内纸等。另外由于产能及成本的要求,原画师(版下绘师)、雕版师(雕师)、刷版师(刷师)的专业分工体制也在此时期确立。此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也发生变化,由原本虚幻的人偶风格转趋写实。安永年间(1772-1780),北尾重政写实风格的美人画大受好评。胜川春章则将写实风带入称为“役者绘”的歌舞伎肖像画中。之后著名的喜多川歌麿更以纤细高雅的笔触绘制了许多以头部为主的美人画。该时期最受欢迎的风格是歌川豊国所绘的《役者舞台之姿绘》的歌舞伎全身图系列。而歌川的弟子们也一跃形成浮世绘的最大画派—“歌川派”。

文化4年(1807年)至安政5年(1858年)。是浮世绘发展的后期阶段。安藤广重绘《东海道五十三次》(见插图)等风景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喜多川歌麿死后,美人画的主流转变为溪斋英泉的情色风格。而胜川春章的门生葛饰北斋则在旅行话题盛行的带动下,绘制了著名的《冨岳三十六景》。受到葛饰北斋启发,安藤广重也创作了名作《东海道五十三次》。此二人确立了浮世绘中称为“名所绘”的风景画风格。

在役者绘方面,歌川国贞师承歌川豊国,以更具力道的笔法绘制。另外,歌川国芳等人开始创作描绘武士姿态的“武者绘”。歌川国芳的水浒传系列非常受欢迎,插图中的水浒人物——吴用,便是其中之一。在当时的日本引爆了水浒传风潮。在嘉永6年(1853年)所刊行的《江户寿那古细见记》中有一句“豊国的似颜绘、国芳的武者绘、广重的名所绘”,简单而直接地为此时期的风格做了总结。

安政6年(1859年)至明治45年(1912年)是浮世绘发展的末期。此时期因为受到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或译:培里)率领舰队强行打开锁国政策的统治,许多人开始对西洋文化产生兴趣,因此发轫于当时开港通商之一的横滨的“横滨绘”开始流行起来。另一方面,因为明治维新初期社会动荡的影响,也出现了称为“无残绘”的血腥怪诞风格。这种浮世绘中常有腥风血雨的场面,例如歌川国芳的门徒月冈芳年和落合芳几所创作的《英名二十八众句》。河锅晓斋等正统狩野派画师也开始创作浮世绘。而后师承河锅晓斋的小林清亲更引入西画式的无轮廓线笔法绘制风景画,此画风被称为光线画。歌川派的歌川芳藤则开始为儿童创作称为玩具绘的浮世绘,颇受好评。但是由于西学东渐,照相技术传入,以及现代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浮世绘受到严苛的挑战。虽然很多画师以更精细的笔法绘制浮世绘,但大势所趋,终究无法力抗历史的潮流,渐渐地终于走向衰亡。

浮世绘艺术占据日本画坛二百六十余年,直至明治维新拉开序幕前逐渐消退。这颗跨越三个世纪的东洋艺术明珠,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它光辉的一页。

浮世绘除了在世界艺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之外,其商业价值同样不可低估。按日本美术年鉴1994年公布的标价,菱川师宣,喜多川歌麿,东洲斋写乐的作品在8000万日元以上,安藤广重的作品是2500万日元。且不论美术年鉴的标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以数万美元的价格争购盈尺小幅浮世绘作品的火爆场面确是屡见不鲜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