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的精美玻璃艺术史珍品展,在河南博物院与观众见面。该展览以玻璃艺术为主题,向观众展示一个光怪陆离的七彩世界,让看惯了陶瓷、青铜、书画等艺术形式的中国观众耳目一新。玻璃在中外艺术史中一直如它的透明性般,常常被忽视却又充满神秘感。此次展览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中国观众对玻璃艺术留下深刻的印象。

该展览中共展出211件(套)玻璃珍品,这些玻璃艺术品原产自欧洲数个国家和地域,现在全部属于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

所有。它们不仅工艺精美、造型独特,更为难得的是,它们身上承载着欧洲玻璃工艺从诞生到发展再到走向繁荣的历史轨迹,能够充分反映欧洲玻璃工艺从古代、中世纪直到近代等各个重要时期,以及各主要代表性艺术流派的独有特点。下面就跟随笔者领略下展览的神采。

在整个展览211件(套)玻璃珍品中,有各种不同玻璃器形,有酒杯、执壶、花瓶、玻璃盘、烛台、戏法杯、烛台、奶瓶等种类达到二十多种。其中以酒杯形式展品最多,酒杯形式也多种多样。

大酒杯:是一种平底酒杯,上大下小,上下直径差别不大,大致在2-3厘米之内,器形简洁,杯面多绘有人物、宫殿建筑、花卉、各地风光等画面,比如:绘有布拉格城镇和小镇莱塞风光、维也纳圣史蒂芬大教堂、布拉格大主教宫殿、罗马风光、德雷斯顿风光的大酒杯,还有画有《爱的譬喻》的大酒杯,这些玻璃酒杯造型简洁,图画绘制精美。多数在其杯口和底座有花纹修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件绘有维也纳圣史蒂芬大教堂的大酒杯(图一)。这件酒杯经维也纳玻璃画艺术家安东·考特伽色绘制,绘制年代约1720年,为无色透明玻璃,刻花,透明色料彩绘,描金,酒杯高11厘米。是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1916年从布拉格的爱德华·戈德堡处购得。杯壁上的维也纳圣史蒂芬大教堂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教堂屋顶的彩色琉璃瓦五光十色,现存的史蒂芬大教堂曾历经两次大火,主体建筑是灾后重建的,而神坛背后有两块有幸躲过两次火灾的玻璃窗,在神坛后射出五彩缤纷的光,为神坛笼罩着神秘的氛围。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教堂右侧137米的尖塔建筑,塔尖修长挺拔别具特色,据说当地民众常常沿着塔楼内狭窄的回旋梯拾级而上,欣赏维也纳迷人的市景风貌。玻璃彩绘的绘制者安东·考特伽色,最初在维也纳一家瓷器厂里任画师,后开设个人作坊,绘制了一批十分抢手的大酒杯,题材也多是维也纳和布拉格的风景以及西波西米亚的卡尔斯巴德等温泉小镇风光。这些酒杯的毛坯,均从波西米亚的玻璃厂定制,其特征为底部有一个实心的圆盘形刻花足沿。

酒杯上的图案除了彩料绘制,还有使用雕刻手法的,比如这个产自北波西米亚的大酒杯(图二),就是采用无色透明玻璃,使用库格勒雕刻法制作的。库格勒雕刻法是介于车刻和琢磨之间的一种工艺,也可以说是同时使用两种技法的工艺,这种工艺形成于波西米亚帝国风格时期,主要集中于克尔科诺榭山脉,那里的雕刻师把巴洛克传统的人像浮雕工艺改成高浮雕。库格勒雕刻法复杂且成本昂贵,有时需要去掉玻璃原重的一半才能营造理想的视觉效果。称得上是耗时费力的制作工艺。也许正是因为工艺复杂,所展现的画面才尤为美妙,可谓巧夺天工。

高脚酒杯:提到西方国家酒杯,首先展现在眼前的当属高脚酒杯了,高脚酒杯形态优雅、造型各异,有喇叭状的有圆腹状的还有其他造型各异的高脚酒杯。其装饰花纹多种多样,有雕刻战利品的高脚酒杯、刻有狩猎纹的高脚酒杯、饰有布雷斯劳风景的高脚酒杯、无色透明铅玻璃、无色透明玻璃嵌螺旋形红宝石玻璃丝、绿、金两色砂金玻璃装、金、粉色砂金玻璃装、也有或雕刻或镶嵌重要人物头像、胸像的高脚酒杯。在这里选取一件雕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胸像和铭文的高脚酒杯作介绍(图三、四)。这件玻璃杯的玻璃产自波西米亚,雕刻完成于西里西亚,无色透明玻璃,雕刻手法为刻花和雕花,酒杯高34厘米,1911年购自莱茵河畔科隆,J.M.哈伯勒拍卖会。酒杯的高脚类似栏杆立柱并间隔着圆玻璃片,这种装饰风格是17世纪最后25年波希米亚玻璃器的特征。杯身上的皇帝身穿盔甲面部庄严肃穆,眼神深邃坚毅,神态安详,卷曲的头发垂与胸前两侧,头上戴着花环。头像周围有麦穗花纹,铭文为:“LEOPOLDUSAUG.IMP.CAESARP.F.”可能是P.H.穆勒用一枚奖章模制而成的,这是一枚纪念1676年利奥波德一世第三次婚姻(新娘为埃利诺·玛格达莱尼·特蕾莎·冯·普法尔茨-诺伊堡)的奖章。利奥波德一世(1657-1705),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国王,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天才的作曲家,因1683年维也纳大胜土耳其军队流芳百世。

啤酒杯:啤酒杯最早产生于德国,一般杯身都有把儿,质地有锡质、陶质、瓷质、玻璃、木制、银质等。杯身外表有美丽的花纹或图画。这次展览中的啤酒杯造型多样,绘有四位福音传道士的啤酒杯产自波西米亚(图五),淡绿色玻璃,珐琅彩绘,镶锡托。此啤酒杯圆锥形,略鼓腹,配锡盖、锡托,上部饰一周辫纹,下部饰一周花草纹,两条纹饰之间绘四位福音传道者-马太、路加、马可和约翰,他们各自坐在长凳上撰写者《新约》中的《四福音书》。这个啤酒杯的外形看起来像欧洲盛行的啤酒桶。还有绘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选帝侯肖像啤酒杯、绘有牧师、布谷鸟和磨刀石的啤酒杯、双把啤酒杯、绘牛头啤酒杯等。其玻璃材质考究,图案绘制精巧,色彩绚丽,人物传神。

这些啤酒杯除了造型各异,绘画多样,各具特色外,还分有盖酒杯和无盖酒杯,据说有盖啤酒杯产生于欧洲鼠疫横行的年代,为了卫生及干净,给酒杯设计了盖子。

玻璃花瓶:玻璃花瓶也是此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花瓶制作、外形、颜色等异彩纷呈,从外形上分为葫芦花瓶和有盖花瓶;从制造工艺上分为吹制和玻璃粉脱蜡铸造;从材料上分为多层酸蚀彩绘玻璃、彩绘酸蚀玻璃、多层酸蚀玻璃、虹彩玻璃、酸蚀玻璃等。还有金属托镶玻璃花瓶,其造型各异,美不胜收。其中以“章鱼”花瓶最为独特(图六),此花瓶产自瑞典,奥勒福什玻璃厂;由维基·林德斯特兰德设计,制造工艺为吹制玻璃,热成型,阿里尔工艺,高15厘米,1938年购自展览会。1937年布拉格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瑞典应用艺术展时收购了这批奥勒福什玻璃厂产品,他们在展览前刚制作完毕,堪称独一无二。花瓶上用玻璃制品独有的气泡展现出章鱼外形,举着三只爪子的章鱼摇头晃脑,仿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顽皮可爱,周围有水中气泡及水草等画面生动栩栩如生。

执壶:在中国最早的执壶造型由

而来,多用于酒器。这批展品中的执壶多为无色玻璃,晶莹剔透,向人们展示着纯净、高雅的气息。有一件镶银执壶(图七),其外形高挑,壶颈修长、壶底精巧、壶把呈流线型具有传统执壶的特点。这件执壶用无色透明玻璃制成,壶身刻花、雕花的形式,壶口和壶底镶银。为19世纪80年代维也纳的J.和L.罗伯迈公司出品,高34厘米,1987年购自布拉格某古董店。这件高挑而优雅的执壶雕刻着文艺复兴式带状纹、粽叶饰和圆花饰,为路德维希·罗伯迈(1829-1917)设计而制作的一套玻璃器皿中的一件。维也纳市中心克恩滕大街26号的维也纳玻璃博物馆陈列了一件罗伯迈玻璃原件,上刻同样的花纹。

这批玻璃展品花样繁多,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常见种类外,还有一些玻璃制品中不多见的种类如:

土耳其人偶:一个人偶身穿红色马甲配绿色装饰扣,头戴红色高帽,下穿用绿色和黄色玻璃制成的珠子串编的短裙,蓝色裤子,红色小丑鞋,小人昂首挺胸故作滑稽表情。(图八)另一个人偶身穿黑色制服,袖口领口用白色玻璃装饰,人偶手拿小提琴作演奏状(图九)。两件人偶都出自设计师雅罗斯拉夫·步里赫塔之手。

这些玻璃制品中有做日常用品的带塞香水瓶、粉盒、带扣的盒子等,带浆果状塞子的香水瓶像一棵成熟的浆果树(图十),粉盒的盖子上有飘舞的蒲公英(图十一),带钥匙的盒子的盒盖上镶嵌着用玻璃制成的装饰品(图十二),犹如一颗颗的宝石散发夺目的光彩。

还有玻璃画、玻璃花盆、篮子、水壶、高脚碗、酒壶、细口瓶、嵌丝水滴瓶、带盖子的糖缸、奶瓶、油瓶和醋瓶、中国风玻璃版画、中国风甜点碗、中国风香薰、中国风杯子和杯托、各种摆件等。这些玻璃艺术品的年代从远古时代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19世纪、新艺术时期。制作原料分无色透明玻璃、玛瑙玻璃、紫玻璃、蓝色透明玻璃、红宝石玻璃、乳白玻璃、黑色亚立斯玻璃、红色亚立斯玻璃、宝石玻璃、绿色釉玻璃、黄色釉玻璃、蛋白玻璃、虹彩玻璃等。在绘制上分彩绘、珐琅彩绘、描金、黑色画珐琅。雕刻手法为刻花、雕花。镶嵌工艺有鎏金、鎏银、镶锡、金属托镶。展品样式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常常令观众驻足不前,流连忘返。

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和中国春秋末期被用作王室饰物,到中世纪教堂镶嵌的玫瑰花窗,再到新艺术时代美轮美奂的玻璃花瓶、灯具,玻璃一直在书写着自己绵长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之旅。在这漫漫长路中,手工匠、艺术家和后来的设计师们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是他们锲而不舍地解读玻璃新的材料特性,创造新的加工方法,并融入艺术的想象力,使玻璃艺术作品表现出典型的装饰风格。中国的玻璃艺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蜻蜓眼与玻璃璧开始,经历汉代的“仿玉”时期,唐宋时期的艺术玻璃,到清代乾隆时期达到黄金时代,外国的玻璃艺术风格繁多,古埃及、古罗马、波斯萨珊王朝都有过辉煌的玻璃艺术,中世纪的彩绘玻璃窗,威尼斯穆拉诺的玻璃艺术,捷克波希米亚的车刻玻璃,新艺术时代,都留下许多令人赞叹的艺术佳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跳跃性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速运转及城市化建设的如火如荼,中国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呈现出异常活跃且多元丛生的发展景象,特别是中国视觉艺术的公共化趋势日益显明,各种形态的公共艺术作品纷纷涌现,玻璃艺术亦不可缺失。

注:文中展品图片及资料多来源于河南博物院欧洲玻璃史艺术珍品展图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