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北岸的枞阳县浮山镇境内,海拔165米,面积15平方公里,三面环水。《安庆府志》形容其:“自地视之如滀,自江视之若浮。岩壑相属,玲珑幻异,别具奇观,诸名山中得未曾有”,自古以来就是名闻遐迩的游览胜地,与黄山、九华、天柱、琅琊山并列,为安徽省五大历史名山。
散布于全山上下唐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达480余块,具有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年代跨度大、延续时间长、作者广泛、书体兼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守仁摩崖题诗石刻(见照片、拓片),即在潜龙峡西侧朝阳洞内石壁上。石刻为长方形,纵163厘米,横150厘米,刻文右起竖式,分6行竖写五言诗2首。其一:“见说浮山麓,深林绕石溪,何时拂衣去,三十六岩栖。”旁置款:“桐城生高上舍来访,谈浮山形胜,书此。阳明山人。”其二:“见说浮山胜,心与浮山期,三十六岩内,惟选一岩奇。”旁置款:“王元卿谈浮山,欣然书此,归见钱素坡,并书此致意,阳明居士”。诗句双钩线刻,落款均为阴刻。初步考证,此刻约题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前后。
王守仁这二首诗,计40字,一是赞美了浮山的胜景,激起人们对浮山的向往;二是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诗人欲“栖”浮山岩洞的心思。时王守仁平定宸濠诸乱后,被人谗害,其忧思、惆怅之情融于诗中,描摹景色,抒发感情,创造了淳朴、 洁净的意境,形成了安然、怡然的诗歌基调。诗写得通俗易懂、自然洒脱,融哲人气质与诗人灵性于一体,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此幅摩崖,基本上反映了王守仁的书法风貌。作品的四周布置整齐,横行竖行之间基本对应,显得疏朗有致;字的结体空疏俊朗;顺锋起笔,行笔流畅,收笔稳实。每字约18厘米见方,为行草笔意,笔力雄健苍劲,虽字字独立,不相连属,但气脉相合,在使转流动中法度依然;通篇字体修长,行笔快捷,爽直劲峭,豪放中见沉着,遒劲中见秀丽,深得右军之骨,字里行间流露出《圣教序》的韵味,亦不乏欧体之清瘦俊巧,又具黄山谷书法纵横捭阖、恣肆开张之势,笔划清削,韵致超逸,表现出了王守仁书法艺术的功力和造诣。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初名俊,更名守仁。余姚(今属浙江)人。因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他提出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攻山中贼易,攻心中贼难,邪正在于心,心正人心所归,心邪人心所叛,治天下要以治心为本”的名言,创立了著名的“致良知”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深远,远播海内外。
王守仁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军事家和书法家,历代对其诗文书法评价极高。清纪昀在《四库全书?王文成全书总目录提要》谓:“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清朱彝尊认为:“阳明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明徐渭云:“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即王守仁)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明朱长春称:“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尘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台,非假学也。”明清之际归庄云:“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彭绍升在《二林居集》中赞誉道:“守仁书法如踞泰山之顶,挹东海之波,醮墨于太虚空中,掷笔于阎浮界外,一戈一磔,具出化工。”
王阳明是中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个为世人称道的书法大家。他传世的墨迹较少,大字尤为少见。浮山王守仁摩崖题诗石刻,为其中年时期的作品,保存完好,字字清晰,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着较大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