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自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出,枫桥、寒山寺遂与这诗篇,蜚声中外,名扬千古。此后,历朝历代咏诵枫桥、寒山寺的诗文甚多,有的还被书写刻石成碑。而历代以张继《枫桥夜泊》诗书刻成碑者,迄今共七人。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即为其中之一。此碑陈列在“枫桥诗碑廊”的最前面,是碑廊的主题碑。碑廊座落在《枫桥夜泊》诗迹古运河铁铃关畔的游船埠。自1997年9月24日起正式供游人参观。陈云他老人家所以书写《枫桥夜泊》诗是与他喜爱和关心我国苏州评弹分不开的。
陈云(1905—1995),上海青浦练塘镇人。据《苏州评弹》(周良著,苏州大学出版社)介绍, 陈云自年少爱听苏州评弹。开始随他舅舅去听,后来,放了学他就一个人去听。当时的书场都在茶馆里,听书的要付铜板买了竹筹子才能坐着听。 他家境困难,就听“戤壁书”(指躲在墙边听白书的行话)。他还把好听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分享。他参加革命后,就没有机会听书了。直到1959年,因休养身体,又开始听书(录音为主)。他曾风趣地说,评弹是他治病的医生。 在后来的30多年中(除文革期间),他无论是工作之余,还是外出休养,评弹一直陪伴着他。
陈云于评弹,不仅是个人的欣赏习惯,也是把发展评弹事业视为党文艺工作的组成部分。据载,他与评弹演创人员、相关领导的谈话记录与信函达三百多件。1986年秋,上海评弹团著名演员张如君、刘韵若夫妇到北京录制弹词开篇。陈云闻讯,即派专人探望。张刘汇报了评弹创作以及有关江浙沪评弹名家汇演盛况……最后,刘韵若提出了渴求陈云首长墨宝的心愿。他俩返沪不久,就收到了陈云手书《枫桥夜泊》诗轴。诗佳字美。他俩欣喜若狂,顿生激情,创作了评弹《枫桥夜泊》(刘韵若谱曲,张如君演唱)。陈云听了录音后,非常高兴并给予了高度赞誉。1994年,刘韵若到苏州协助拍摄评弹《枫桥夜泊》MTV,带去了陈云这一墨宝,苏州有关部门及摄制组为此轰动。翌年初,陈云同志逝世,枫桥景区工作人员以深切怀念的心情,将陈云遗墨《枫桥夜泊》复印件连同他对枫桥的爱,珍藏于景区史料史迹陈列馆,如今又镌刊成碑,供世人瞻仰,成为千二百年来名人、伟人丹书《枫桥夜泊》诗刻石的第七碑。(按,前六碑的丹书者:北宋翰林学士王珪,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清末扑学大师俞樾,革命先驱李大钊,国民党元老沧州张继(溥泉)与现代艺术大师刘海栗。)
陈云书法,早年学颜真卿《多宝塔》、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王羲之《圣教序》等碑帖。参加革命后,除工作需用毛笔书写外,没有临碑习帖的时间。直至晚年,尤其80岁后(结合养生),又开始研习书法,而且有了相对固定的时间,一般多在上午,站立案前,气定凝神,悬腕挥毫。开始每天半小时,两年后渐减为20分钟,再后约10分钟。尝曰:写好一个字不容易,写好一幅字更不易。每书写完,往往自行点评,比较满意时便高兴地说,现在写的字有劲了,也有飘逸感了。他的书法作品,行楷为多,曾为《评弹艺术》、《评弹文化辞典》等书刊题名。八十二岁那年,为“苏州评弹学校”题写了校名并给在苏州文化局副局长周良的信中说:“苏州是出过五六十个状元的地方,又是文人雅士聚居的所在。我的题字不登大雅之堂,但是经你一再催促,评弹又是我喜欢的文艺,所以遵嘱写了六个字寄上,不知可用否。陈云,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遗墨《枫桥夜泊》诗碑,行书,上款“书赠刘韵若”,下款“陈云八十二”。下铃朱文印“陈云”、白文印“年过八十”各一。中锋运笔,点画起落不斤斤于一招一式而注重文人气韵;转折向背,依字制宜,苍劲浑朴。结字稳健,意态端庄。布局行距大于字距,疏朗畅达。通篇不激不历,法备其中。字里行间,倾注了革命前辈热爱枫桥、关心评弹事业的深情厚谊。字字独立而笔意暗连,“月、江、渔、山、夜”等字,殊有意趣;“寒、寺、半”等字,气韵双高。尤“声”字最后一笔的垂长,不难窥见书家挥毫时的神驰心往,可谓胸中有丘壑,笔下自然有几分特立独行的风貌,全然如老人的逸致,耐人寻味。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