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古今。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就有插花装饰仪容的习俗,花插这种容器也便应运而生。汉魏时,人们开始用铜罂、金盘、铜盘作为花插,唐朝流行缸花,宋代则推崇瓶插。至有明一朝,插花艺术更成为文人雅趣的一部分,花插的材质多为
。相较之下,清代的花插技艺已日臻纯熟,不仅样式多,材质也丰富,其中又以木质树桩形花插为典型。
老友“见明堂”主王宏春先生就藏有一对清代木雕花插。这对黄杨木材质的花插,高16厘米,底径4厘米,截取黄杨木良材一段,随形而成,造型优美,清新雅致。花插主体雕成梅花树干,苍劲古拙,其上萌发老梅两枝,正迎春怒放,暗香袭人。旁饰以松枝、翠竹,虬枝拳曲,摇曳生风。雕刻采用徽派高浮雕技艺,刀法娴熟,树干疤结处也做了巧妙的处理;花饰精细入微,线条婉转流动,气韵流畅。纵观花插,可谓构图巧妙,纹饰精微,工艺秀美。花插顶端留有开口以便插入花束,一枝入内,满室生香。
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以此入题,平添文人雅兴,堪称文玩清供之上品。而选用黄杨木为材质,一方面是因其木质光洁、纹理细腻,易于雕作。同时,随着岁月的沉淀,黄杨木的颜色也会由乳黄色渐变为红棕色,给人以古朴典雅之美。其器身所散发的光泽更是温润可人,韵味十足。难怪乎清代著名文人李渔对其褒奖有加,称其有君子之风,喻为“木中君子”。
说到这对木雕花插,还有着一个小故事。这对花插系清朝晚年徽州一木雕艺人所制,无奈其时国运衰败,几经辗转,竟流入东瀛岛国,为一日本藏家所持。上世纪90年代,一个偶然机会,作客广州的王宏春先生知晓后,便费尽口舌从日本藏家手中重金购回,终使得宝物荣归故里,也算成就一段藏家爱国佳话。
如今,这对珍贵的花插被王宏春先生深藏于自办的“见明堂”徽州民俗
里。每有藏友至,品鉴之余,他总不忘将这段收藏故事告诸大家,他说:“艺术是世界的,收藏无国界,但收藏家有祖国。鉴赏能力固然需要,但爱国和守护传统的情怀则更为重要”。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