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博界有所谓的“学院派”与“民间派”,也有博物馆和收藏经营界两道一说。我置身所谓“学院派”的博物馆四十多年,深知双方历来就有互相瞧不起的偏执角色,但大都相安无事,不乏朋友、师生之谊的友好关系。不过,一幅苏东坡“功甫帖”的成功拍卖,一下让双方剑拔弩张,互不买账,至今余波不断,惊动海内外,氛围极不健康。对此我想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言过其实,多此一举

《博物馆鉴定家为何越来越弱》(以下简称《弱文》)的作者,依拍出天价的《功甫帖》为据,指出:“随着(博物馆里)这些一言九鼎的宗师先后谢世,许多博物馆面对征集书画的挑战,已无权威敢拍板。”认为“从这一二十年的趋势看,民间的鉴定家会越来越强,博物馆的鉴定家则越来越弱。”并提议,博物馆应吸纳“武功高强”的民间专家(祝君波:《博物馆鉴定家为何越来越弱》,《新民晚报》2013年10月19日)。这说明,作者认同了“功甫帖”的真品性质,并认为许多博物馆面对文物已经很难作出正确鉴定了。本来,类似的话语出自常人之口,没有什么大不了,但作者是一位原新闻出版局局级干部,著名书画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某大型出版集团总经理、编审,国家拍卖师培训中心授课教师、大学硕士生导师……是领导,又是专家,如此轻率表态,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功甫帖”的真伪不是三句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天价的拍卖成功,并不等于、并不保证一件文物的鉴定正确。作者是内行,应该懂得这个简单道理。所以,若以判定《功甫帖》真伪为依据,来取舍博物馆专家或民间专家,未免轻率幼稚。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民间藏龙卧虎无人否认。《弱文》的作者希望博物馆能吸纳民间专家的提议,是个不错的主意。目前,尽管

的人才制度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欠缺,但博物馆正规的录用渠道比较畅通,自身的培养机制尚且有效,民间特长人才的吸纳本来就是传统,近些年又通过文物知识竞赛等创新措施,综合考核,择优录用,正发挥着有目共睹的能量。仅在上海,不少出色的、知名的博物馆专家,就是从民间选拔上来的,有些甚至与《弱文》的作者交集熟识。

剑拔弩张,大可不必

围绕《功甫帖》真伪之辩,指认伪作的一方以京沪博物馆一些专家为主,识其为真品的一方则多以民间收藏家为代表。本来,藏家喜欢、认定是真品就从市场上买来收藏,根本不关乎博物馆专家什么事。这次恰恰由于“弱文”的刊出,一下成了导火索。因为,上博有几位专家早就认定《功甫帖》是一件确凿无疑的伪作。因此,面对《弱文》作者认为博物馆专家面对《功甫帖》欠眼光、不识货,比一些民间专家还不如的批评,觉得有必要以正视听,于是,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学术性的辨伪文章,引起了“民间派”的强烈反弹,拉开了一场异乎寻常的论战。

其实,类似的矛盾在社会上委实不少,我一直认为,双方完全没有必要剑拔弩张。作为“功甫帖”的藏家,你既然有底气、有把握,捡了个大宝贝,理应自得其乐。人家说假就让他们说去,你就当人家是误判、是外行得了,何必费心费力、连篇累牍地去辩解呢?如果你想通过几篇文章,让博物馆的专家听你的、信你的、改变观点,可能吗?对方可是整天沉浸在文物堆里的行家里手,没有把握,不会轻易落笔下结论。再者,真有哪天发现了破绽,明显有假,你仍然可以依据拍卖行的承诺去索赔。

作为同行的博物馆专家,我感觉,首先应该切身体谅民间收藏家自掏腰包出巨资争取国宝回归的良好愿望,即使有不同看法,也应该谨慎选择时机,千万不要轻易地被某些偏激的言论所左右。虽然几位专家的文章旨在辨伪,学术性较强,矛头所指不在民间(他们还不至于愚昧到为了颜面去与几位民间收藏家争个输赢,争个你死我活),但强烈的反弹恰恰来自于花了大价钱的民间藏家,显然这是时机不当引发的误斗、误伤。其后果极易被外界所误解,疑有以强凌弱坏人家生意,做人不地道之嫌,这是始所未料十分可悲的事情。

赝品泛滥,智慧以待

文物鉴定,确实深奥繁难,古代就留下了不少真假难辨的伪作、仿品。当今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奸商、犯罪分子,以匪夷所思、瞬息万变、几可乱真、防不胜防的作伪手段,把文物市场搅得赝品泛滥,由此对文物鉴定水平提出了更高近乎苛刻的要求。不要说学术派与民间派,即使在自身派别之内,文物鉴定也同样会引起矛盾。文博界经常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就是新发现和不同观点的交流、交锋的文明方式。几年前盛传有幅古画,在京沪两位如雷贯耳的书画鉴定大师面前,结论截然相反,真伪两重天。吴冠中先生在世时,有幅被他亲自否定的有他签名的油画,拍卖行照样不买账,不但打赢了官司,而且成功交易……

我热衷于古玉研究,偏重学术性。早年,在市场上交过学费,失过面子,让我痛下决心,虚心求教,潜心研究,结合自己的考古专长,取得了一些实战经验和学术成果。与此同时,在与所谓的民间派的接触中,也取得了一些与他们和谐相处的态度与技巧,特别是牵涉到市场上的文物,我感觉千万不能轻率表态。因为既为文物,它们的价钱都不会是小数目(有几房间假古董的藏家不在少数),稍有疏忽,极易伤了人家的自尊,有的会引起人际、经济、法律上的矛盾或冲突。有些实在无法回避的表态,也只能旁敲侧击,隐隐暗示的方式。当然,同行老朋友之间则另当别论。
我可以为了一件玉器、一个观点、一个文化现象,连发多篇针锋相对的商榷文章。上海有一批红山玉器痴迷者,他们由画家、企业家、离休干部等组成,其中不乏能说会道者,有的还出版过几本热销的红山文化玉器的专著。但凭我的经验,被他们视若珍宝的收藏,不少是新近的仿品。他们却不以为然,可以和我滔滔不绝地辩论一番,甚至特邀我和他们一起做央视红山

的专题节目,与他们的观点大唱反调。他们有的还很谦虚客气,邀我常来常往,帮他们敲敲木鱼(意指经常提醒提示)。我当面戏称他们都是铁木鱼,敲不动。这种身份上、观点上似乎水火不相容的关系,没有影响到我们能够成为各持己见、相互宽容、共同提高的好朋友。我想,这是一种真诚,一种缘分,一种应该具备的豁达态度。

事实上,不同观点、不同结论的出现是非常正常的,有些可以慢慢地化解、渐渐地统一,有些会是永远的悬案,千万不可急功近利。我们要以求是求实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心平气和地面对,孜孜不倦地探索,扬长避短地发挥。至于个别心怀别意者,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

(2014年12月30日6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