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东山县文化发展研究会黄先生向笔者展示了一张东山县“铜砵大队六一年度预分方案(三包数)”。

这张1961年12月13日油印的、比A4纸略大的泛黄表格,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铜砵大队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寡妇村”,是一个近海的村落。1950年5月10日凌晨,在内战中溃败的国民党部队,在该村掳走147名壮丁,其中已婚者91人。一夜之间,失去丈夫的妇女开始“守活寡”,铜砵村因此被喻称“寡妇村”。故事片《寡妇村》、话剧《海峡情祭》以及20集涉台电视连续剧《寡妇村的故事》等影视剧中许多题材即以东山县铜砵村为原型。

这张“预分方案表”,默默地向我们述说昔年的村况。该表分为收入、支出、分配三大部分。在收入部分中,分为农业收入、水产品收入、副业收入、畜牧收入、林果收入、壳灰收入和其他收入。从方案表可以看出,这个300来户的村子因地制宜,重视开展多种经营,当年除了种植稻谷、地瓜、大麦、小麦等粮食作物外,还种植花生、豌豆、鸭地(黍)、甘蔗、蔬菜等好多种经济作物。在水产品收入方面,可知当时有淡水养殖,以及驶缯拖网、闸箔等传统的海洋捕捞。畜牧收入方面有养猪、养鸭。可见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的大集体年代,铜砵村千方百计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山海田生产齐头并进,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从表中可知,当年铜砵大队每个工分值0.55元。在看一场电影0.12元、理一次头发0.20元的年代,可说是收入不低。特别是农村未实行改革前,该大队就采取生产搞承包的形式,从表中“小队三包”、“小队包鸭本”等项目便可窥斑见豹。通过这张预分方案表,我们还可以了解当时东山岛农作物的收购价格,如每市斤花生0.21元、马豆0.17元、小麦0.13元、稻谷0.08元,等等。当时该大队公积金按收入4%提取,公益金按收入2%提取,还有上缴农业税、特产税,这些都在预分方案表中体现。

笔者了解到,在上世纪“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铜砵村生产能够发展得这么好,与时任东山县县委书记的谷文昌(故事片《公仆》主人公)主政时期,创造性地把“敌伪家属”改成“兵灾家属”,在政治上、生活中善待去台人员家属,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关。据黄先生介绍,这张预分方案表是他一位好友整理父亲旧物时,在笔记本中翻找出来的。它的主人当年是经常下乡到铜砵村的干部。53年了,这种东西很难见到,别看薄薄一张纸,它承载的历史信息还真不小呢。

(2015年1月13日6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