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这样写的,上联是:战战兢兢,既生时,不忘地狱;下联是: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这副对联言简意赅,可以说是直截了当。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与兄弟曾国荃二人率领湘军,苦战多年,屡遭败绩,但他们百折不挠,终于击败太平军,挽救了处于颓势的大清江山。这时旁边就有人说了,到拐点了……意思是,您这会儿只要有那个意思,不用您喊,我们替您一张罗,江山就是姓曾的了……这是多大的诱惑!
古往今来,人们囿于建功立业的思想,谁不想登上权力的最高峰?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的时候,有人将黄袍儿披到他肩上,他就半推半就的受了,于是有了大宋江山。往昔当皇帝的段子多了,哪个中国人不知道?哪个中国人不熟记于心?鲁迅先生幽默地将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成语改成白话,道是: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
大家不要一笑过之,请注意先生的语句里开头用的是“抢”字!那么照字面儿上看,抢就是夺了,就是本不该是你的,你偏偏要将它变成是你的!执拗吗?根儿筋吗?似乎正是这个根儿筋,才成就了三代至满清的帝王史诗……
早年是有尧舜的谦虚,那时大家可能都觉得当最高统治者是个累活儿,天下又太平,老百姓唱着这样的歌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这就是说,天下太平无事,一个老人一边扔着土坷垃,一边儿随着节奏唱歌儿。那我们可以想象,早前的统治者都想早早撂挑子,让不怕脏不怕累的来取而代之,自己好享清福去。
庄子的《南华经》里也记载了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坚辞不受的故事……
试想,如果古往今来人们都不这么根儿筋,那么帝王之业便是万世一系的最没意思最没人愿意干的差事了!
那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好比是转风车儿似的,走马灯似地,一代换一代,一茬儿接一茬儿的人人争当这个根儿筋啊!
不是吗?风水轮流转,今年到你家啊!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再回过来看看曾文正公的句子,颇为发人深省啊!
曾国藩佛学不差,头一句说的就是我们在世的时候,四个字儿予以概括,曰:战战兢兢。
何谓战战兢兢?日日伴君,可以说是战战兢兢,替国家办事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果将这种战战兢兢予以扩大化,那么可以这么说,天下事没有不战战兢兢的!按佛家的说法,我们与生俱来的和此生造作的可以归纳为:身、口、意三业,许多人不学佛,可能不懂这身口意三业。简单说,身,就是身体犯下的错误;口,就是说话犯下的错误(当然是指说错话而言);意,就是意识里犯下的错误(一般来讲,意识犯下的错误,他人是并不知晓的,但正因为自己知道,所以才更不应犯,严格得很)。
知道了佛家的身、口、意之说,您说,我们每天每的,能不战战兢兢吗?当然是战战兢兢!但是这个“战战兢兢”,可不是害怕的意思,而是凡做事均要追求尽善尽美,不能稀了马虎,不能对付,不能片儿汤,正像湖北当阳玉泉寺里的一副对联说的:须仔细,摸心来……(下联是:莫迟疑,磕下去!)
但是,大家终究是大家。曾文正公接下来又说了仨字儿:既生时。
还未开讲,已足见曾文正公的坦荡,意思是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上,便要有所畏惧和无所畏惧。
先说无所畏惧,替他人谋幸福,为老百姓做事,不计较个人得失,总而言之,一句话:为人民服务,似足可概括。这样做事,便要无所畏惧,便要勇敢担当,更要不计得失……
而有所畏惧呢?我们不必鲁班爷面前抡斧头,曾文正公已经替我们作答了,曰:不忘地狱!
不明所以然的,自然懵懵懂懂,明白所以然的,怕不一身冷汗?!
如果人生不追求真理,思想不渐趋崇高、人格不能升华,那就难免如同掷骰子到轮盘,停到哪儿算哪儿。如果是天,那么恭喜您,蒙上了,如果是地狱呢?对不起,只有一句奉送:欲知来世事,今生作者是!想来,这原是怨不得他人的……
曾国藩的下联自然是上联的延续,也是他自己人生的表白,四个字儿囊括了,曰:坦坦荡荡。部属要曾国藩抢孤儿寡母的江山,连曾国荃也动了心思,曾国藩怎么样呢?据说是将写有让他取而代之意思的字条儿,烧都没烧,丢进嘴里,嚼后咽了……
之后在他的家书里,每每尽是家长里短,无有其他!
曾国藩的家书成为了后世功高震主之人安身立命的法宝,不是没有道理,而这幅对联的下联则让我们找到了学习曾国藩为人处世哲学的偷懒方法,那就是:虽逆境,亦畅天怀!
天怀是什么?我们用老子的话来解释,那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啊。曾国藩用“虽逆境,亦畅天怀”回答了那些撺掇他“再往前想想”的人,其实他自己心里明明是知道的,他叫李鸿章训练淮军,用意不是很清楚了?再者,他是知道这么一句的“其谁曰然,谁曰不然”……
平心而论,曾国藩的书法不是很好,但他的书法却写得很正。当然,令人咀嚼是一回事儿,令人景仰又是另一回事儿。给他一个“正”字的评价,似已足够,当得起文正这个响当当的谥号。
(2015年1月13日7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