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形玉佩
斜条分隔龙螭玉板
玉梳
上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玉器多达千余件。这批玉器的文化内涵相当复杂,从年代看,除了大量的战国中期玉器之外,还有西周、春秋、战国早期和晚期的
;从国别族属看,既有中山式玉器,也有中原式、楚式、越式等玉文化系统的,甚至还有中山国玉工仿效中原式或楚式的玉石器。品类繁多的中山古玉,造型优美,工艺精细,以其出神入化、变化多样的造型设计与构图装饰,标志着战国中山国玉雕艺术的成熟及不同于中原诸国的文化艺术特色。
构图独特的龙螭玉板
中山国的玉雕艺术,反映了中山国人的崇尚和习俗,花纹及构图方式,与华夏玉器的传统雕琢手法迥然不同,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在平面构图上,中山国人喜用隔栏和相互对称的方式装饰画面。隔栏式,是中山玉器一种极为独特的构图方式,这是一种在画面分区界定的构图方法,既为特定造型表现的需要,也给人以框架梁柱结构的印象。如那些特色鲜明的中山国玉板,作者为了使画整齐规范且有连续性,精心地将龙璃形象,分别放置于对称的三角区或四方格内,中间则以一条凸栏将二者相隔,同时在每个相同而又连续的画面中,又以竖条形的隔断分割开来。这种巧妙的构图方式,使有限的画面显得匀称整齐,主题突出。凸起的装饰隔栏相衬,更给以平和稳定之感,表达出中山国人特有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
纵横交错的斜格纹饰
大量地密集使用斜格纹,是战国中山国玉器显著的装饰特点,也是鉴别中山国玉器的重要依据之一。这种纹饰多呈纵横或斜向交错的布局,作网状形式反复刻划。有的出现在兽面的额、脸、鼻处,有的琢制在龙、虎的身躯上,有的则装饰在画面的边框、隔栏内,还有的刻划在人物的衣裙上。由此可见中山国人对这种斜格纹的喜爱程度,这种现象在战国其他地区玉器中是极为少见的。
独特的玉人形象
战国时期各地玉器的出土数量较大,品类也较丰富,但玉质人像却极为少见。中山国3号墓内出土的十余件玉人,可谓首次发现。这批玉人,造型别致,制作手法简练,它们既有共同的古拙和淳朴,又有体态、神情的不同和特色。其它们或身体修长、亭亭玉立;或身材矮胖,身体较小而宽阔,却都是头梳角形发式,双手置于腹部,上身光素无纹,下身穿拖地长裙,裙面图案都是在间隔对称的方框内饰以密集的斜格纹装饰。这些玉人,形体扁平,正面密集装饰斜格纹,背面却光素无纹,通体无一穿孔,无疑不是佩饰。考古工作证明,春秋时期中山国的墓葬内,还存在着殉人的制度,而且均为死殉,身份大多为奴婢、侍妾之类。到了战国早期,贵族墓葬才逐渐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影响,墓葬制度已与中原民族没有明显的区别,殉人制度已经废除,人殉的替代品出现了,中山国3号墓内出现数量众多的玉质人像,或许就是人殉的替代品,当是象征着死者生前的妾、舞女及佣人等。
战国中山国绝无仅有的玉人形象,也许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写照,也许是具有某种巫术意义的神灵,毫无疑问的一点是,这些玉人的角状的发型与斜格形花纹的服饰,应是中山国人特有的装束。
造型奇特的龙形玉器
龙,是中国古代文物中常见的艺术造型。战国时期,龙纹图案更是丰富多采,中山国王墓中出土的玉器中,就可见大量龙纹图案,除常见的几种式样外,还出现了一些奇特的造型,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在此,我们不妨通过以下几件龙形玉佩,对战国中山国的龙形玉佩以作管窥:
身躯呈S型的龙形玉佩,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款式。当时中山国的S型龙形玉佩,不但在肢体的关节处斜磨出云纹装饰,还在龙体上阴刻出“人”字形花纹,尾部卷曲并饰有绞丝纹,尤为别致的是,还将三条龙围绕一只圆环透雕出来,由于雕琢工艺巧妙、阴阳线运用灵活,使扁平的器面显示出一定的浮雕效果。
还有一件躯体瘦长卷曲、没有肢足、作双龙交叉状的龙形玉佩,整体造型虽然较为简单,在龙的身躯内却随形刻划了身躯如蛇的螭纹形象,并饰以绞丝纹,在玉佩边缘处,还刻有细密的方格纹。这件作品表面书有“公全一吉玉”墨书文字,弥足珍贵。
另外,战国中山国出土的玉器中,还出现了不少“螭”的形象。所谓“螭”,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是一种没有角的龙。螭形玉器在战国玉器中非常少见,中山国玉器中却有大量体态各异、造型多样的螭纹形象的出现,它们或一首双身,或回首卷体,或双体缠绕,或寄生附体,这些造型多样、体态各异的龙螭形象,堪称战国中山国独创,其中,既吸收了华夏文化中龙螭的某些特征,又情不自禁地倾注了中山国人的审美情趣,可谓既灵气活现又凝重庄严,充分显示出龙螭身上所富有的神话色彩。
与众不同的玉石材料
战国中山国出土的玉器,有各色玉、水晶、玛瑙和多种贵重石料。其中,有新疆产子玉、辽宁怕岩玉、河南南阳地区产独山玉(又名假翡翠)及河北张家口北部新河地区产玛瑙。另有一些美丽的石料,取材于太行山。还有一些玉器的质地,与上述地方所产玉石质色差别很大,难于确定产自何地。
据主持中山王墓考古发掘工作的专家介绍,河北井径一带,即战国中山国故城附近,早年有开采、销售玉料的历史。中山国王墓中出土的玉器,除少数精品外,色泽都偏深沉,多为黑、灰、黄、褐等色,质地较为粗陋疏松,而且,玉器表面大多缺乏平滑闪亮的玻璃光泽。当然,这些玉器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曾经盗墓之火的焚烧与地下水土的腐蚀,质料会发生较大变化,不过,那些具有中山国特色的玉器材料,还是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它们的某种特殊性:如3号墓出土的那些龙螭纹方板,色泽黑灰,近似石头的不透明质地,都是其他地区罕见的玉料。再有,1号墓出土的那些佩饰,其材料的硬度、透明度和
色泽,也与和田玉、南阳玉有一定的差距,这种玉石材料,应是战国中山国人在当地开采的一种物美价廉的玉石材料,战国中山国人以色调深沉的玉料,刻划神秘的图纹画面,由此诞生的玉器,别具一种不同寻常的文化气氛和沉稳简朴的艺术格调。
得天独厚的环境因素
中山玉器,称得上战国玉器中的一朵奇葩。洋洋千余件玉器,品种齐全、技术先进、造型优美、形式多样、制作精致和设计巧妙,显示出中山国玉器制作的娴熟技艺以及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与内在魅力。
中山国玉器如此之多之精,原因有多方面。琢磨玉器不可缺少的原料,是金刚砂(又名解玉砂)。我国古代产此物的地方,主要在今河北省邢台地区和今平山县和灵寿县等地,正好在中山国边沿或境内。对中山国人说,获取金刚砂比任何地区都会轻而易举。
中山国是白狄族所建的少数民族诸侯国,在它的周围,比它文化发达的国家比比皆是。据《史记·货殖列传》载,中山国“地薄人众”,“仰机利而食”——这个特殊的小国,商业贸易只能以经营手工业制品为前提,手工业制造是它重要的经济手段。中山王墓出土的大批精美文物,足以证明当时中山国人具有较高的手工业技术水平。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谈及战国商贾贸易和风土人情时,曾以中山国“多美物,为倡优”来概述这个民族,关于这一点,由这批精美的中山玉器即可见一斑。
中山古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族风尚所呈现出非同寻常的韵味和效果,奠定了它们在中国玉器史中的重要位置。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