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山东省安丘市中医院在建设施工中出土《安丘县范家社》碑一通,该石碑青石灰石质,通高125、宽65、厚15厘米。倒梯形碑额,碑的左右两侧及上边缘处刻有3条阴线,阴线中间刻花卉纹。碑额阴刻“安丘县范家社”6个楷书大字。碑文楷书阴刻,17行,满行30字,共474字。碑的主要内容为:在明嘉靖初年,安丘知县为加强社会道德风化建设,淳化民风,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县范围内制定了统一的《乡约》,并下发到各乡里遵照执行,此举得到州府肯定。其做法是:按照洪武礼制每里建立里社坛场一所的规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将寺观庙宇毁改为之。自嘉靖元年(1522)二月起,各乡里的里长,每遇春秋两社(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出办猪羊祭品,书写祭文,率领全里人户,祭祀五土五谷之神,以求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毕举行会饮,并宣读抑强扶弱之言词,成礼而退。然后在本里内推选一名年长而德高望重者为约正,推选二名德行正者为约副,依照乡约规定,建立簿籍两册,将善恶之事分别登记入册,每月初一举行一会,进行表彰宣扬,其目的在于扬善惩恶、兴礼惜患、以厚风俗。此碑为安丘知县王鋐(明直隶金坛人,明嘉靖二年(1523),由举人任安丘知县)于明嘉靖二年(1523)立。

《安丘县范家社》碑文如下:

青州府安丘县为申明乡约,以敦风化事抄蒙/钦差巡抚山东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陈,案验备仰本县遵照。/洪武礼制每里建立里社坛场壹所,就查本处,谣祠寺观毁改为之,不必劳民伤财。/乃行令各该当年里长,自嘉靖元年二月起,每遇春秋两社,出办猪羊祭品,依/式书写祭文,率领壹里人户,致祭五土五谷之神。务在诚敬丰洁用处所报祭/毕,就行会饮,并读抑强扶弱之词,成礼而退。仍于本里内推选有齿德者壹人/为约正,有德行者贰人副之。照依乡约事宜置立薄籍贰扇,或善或恶者各书/壹籍,每月朔壹会。务在劝善惩恶、兴礼惜患、以厚风俗。乡社既定,然后立社学,/设教读,以训童蒙。建社仓,积粟谷,以备凶荒。而古人教养之良法美意率于此/乎。寓焉果能行之,则雨阳时,若五谷丰登而赋税自充。礼让兴行而风俗淳美,/而词自简。何待于催科,何劳于听断。而水旱盗贼亦何足虑乎。此敦本尚实,之/政良有司者,自当加意举行,不劳催督。各将领过乡约本数,建立过里社处所,/选过约正约副,姓名备造文册各另经自申报,以凭查考。其举之有迟速,行之/有勤惰,而有司之贤否,于此见焉,定行分别劝惩决不虚示。等因奉此除遵奉/外,今将备蒙案验内事理,刻石立于本社,永为遵守施行。/峕。约正:陵通教读于□□、申焦监/明嘉靖二年岁次癸未仲秋谷旦。知县王鋐立。约副:李□焦、任□耿□石匠李。

乡里制度有文献记载始见于周朝,延续到明清时期,历朝各代虽各有兴废,或改换名称,多有变革,但对于整个中国历史而言,作为基层行政区划,是没有变的。所谓乡里制度,就是指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明代的乡里组织层级是极为复杂,名称多样,计有乡、里、都、图、保、村、区、社、甲等。不同的区域基层行政区划的名称不同,但是行政隶属关系大致是相同的。

“社”的现代释义是共同工作或生活的一种集体组织。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社,地主也。《说文》《春秋傅》:共工之子位社神。《周礼》:二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 先秦时初指土地神,亦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后代逐渐演变为地方基层组织或民间团体。

“里”是现代常用汉字,兼有名词、动词、形容词、语尾助词等词性,含义丰富。古代“里”为地方行政组织的称谓,自周始,后代多因之,其制不一。(一)二十五家为一里。《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礼记·郊特牲》:“唯为社事,单出里。”郑玄注:“二十五家为里。”(二)五十家为一里。《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鶡冠子·王鈇》:“五家为伍,伍为之长;十伍为里,里置有司。”(三)七十二家为一里。《尚书大传》卷二:“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礼记·杂记下》“主之而附於夫之党”孔颖达疏引《论语撰考谶》:“古者七十二家为里。”(四)八十家为一里。《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汉何休注:“在田曰庐,在邑曰里,一里八十户。”(五)一百家为一里。《礼记·杂记下》:“则里尹主之。”郑玄注:“《王度记》曰:百户为里。”《管子·度地》:“百家为里。”《后汉书·百官志五》:“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旧唐书·食货志上》:“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六)一百一十家为一里。《明史·食货志二》:“迨造黄册成,以一百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曰里甲。”《清史稿·食货志二》:“凡里百有十户,推丁多者为长。”

据考明万历马文炜《安丘县志》,明末嘉靖年间安丘的行政区划设置是五坊厢、六乡、一百七十四社。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五坊厢就是指城内设置东北坊、东北厢、东南坊、东南厢和西南坊,六乡是指汶水、临淮、安和、仁顺、雹泉、光宗,六乡辖一百七十四社,范家社隶属在县城东北方向的汶水乡,为汶水乡辖二十四社之一。该碑的出土地点是安丘市中医院内,现在安丘市中医院的位置,就是在明清时期县城的东北方向,它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明代乡里设置,安丘县的行政区划坊、厢、乡的设置,以及研究明代社会道德风化建设和淳化民风、扬善惩恶,提供了实证。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