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羊年将至,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我拍摄完清和田玉雕牧羊图摆件之时,静静地凝视着,它给人一种和谐相处的感悟和安祥吉利的气氛。

这件清玉雕牧羊图摆件,现藏于安徽省枞阳县文物管理所。通高5、宽3.6、厚2厘米,重50克,青白玉质,半透明,玉质晶莹温润,以圆雕手法来表现童子牧羊的形象。童子头较大,单髻发式,前额宽阔饱满,后脑隆起浑圆,面庞圆润,眉鼻相连,鼻梁较高,蒜头形鼻,嘴角上翘,颧骨高凸,大耳贴于面颊两侧,右手弯曲向上,执鞭搭于后背之上,鞭身卷曲,鞭头呈如意祥云状,左手下垂,置于羊羔颈部。牧童身躯微胖,上着窄袖束腰长袍,下穿宽松长裤,衣服的褶皱纹刻画粗深,线条流畅,写实感强,透着童子天真无邪的天性和怡然自得的神情。羊呈跪卧状,口紧闭,三角眼,耳下垂,角向后弯曲,腮下、耳后及尾部边缘有细刀琢刻的几道短阴线代表羊毛,其余部分光素无纹,打磨光润,使羊之温顺的性情与肥美的体态得以极好地展现。这件玉雕有声有色地刻画了牧童放羊归休、犊羊饱食之后小憩的生动场景:牧童席地而坐,侧首俯视,搂抱羊羔,羊羔静息其左,伸颈仰头,偎靠牧童,两者相恋相望,顾盼有情,相依相守,其乐融融。童子性善,羊羔知礼,和谐相处,充满了祥和的生活气息,以优美抒情的雕刻技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诗意境界。雕工超凡脱俗,颇见艺匠功力。构图设计精妙,表述用心,兼具形神和意境,既充分体现了优质和田玉的气质和玉雕艺术的审美观念,又准确捕捉了十分浓烈的生活情趣,是一件难得的精品。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物是人类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时代和民族的社会心态、审美情趣、文化特质、民俗底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图案。童子的造型,隐喻生命繁衍、子孙众多、多子多福、香火不绝,这是中国古人的人生第一事业,因而在诸多场合它就是作为一种表达美好、祥瑞、欢悦等等的文化符号。如意祥云纹则寓意高官显爵、健康长寿和子孙成才。羊自古以来就称为六畜之一,在古人的心目中,它既是当时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佳肴美味,同时由于它是一种温驯可亲、善良有义的动物,又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禀性和象征意义。《三字经》曰:“羊初生,知跪乳。”《春秋繁露》言:“羔饮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是说羊善良知礼。《三字经》还说:“人之初,性本善。”而“善”字从羊。《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从大。”古人把羊作为美与善的象征,如《诗经·召南》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羊羔”之句。古时羊与“祥”通,所谓“羊,祥也”(《说文解字》)。“羊之为言祥”,吉祥多写作“吉羊”,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吉羊”之语。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汉洗·大吉羊洗》云:“大吉羊,宜用。”又卷十《汉元嘉刀铭》亦云:“宜侯王,大吉羊。”羊成为祥瑞之物。

童子、祥云、羊羔,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吉祥的象征,成为古代艺术创作喜用和善用的重要母题。清玉雕牧羊图摆件,将三者巧妙地融合于一器,体现了清人对福善喜庆、长寿安康、邻里和睦、诸事顺利等等的渴望,寄托着人们趋吉求祥的美好愿望。值羊年来临之际,将此摆件所寄寓的吉祥美好祈愿,送给每一位奋战在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第一线的

工作者,恭祝大家:乙未年,大吉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