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卣(1918—1983),是中国当代杰出画家、连环画艺术大师、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工笔白描、重彩、小写意、大写意俱佳,以卓越的造型艺术在国际画坛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这件刘继卣绘双羊图轴,是山东
所藏刘继卣的惟一一件作品,纸本,纵150厘米,横60厘米。款识:己未清明后三日于京华之枫林馆笔。钤印:刘继卣(白文)。
图绘两只在山坡上吃草的山羊,一只正欲低头食草,兴奋得用两只前蹄刨土;另一只仿佛听到什么声音,正张目瞪眼,昂首向周围瞭望。虽是静物画,但整幅图无不体现着动。下面的山羊,站立的姿势是身驱朝右,头部向左弯,作者利用羊背上的线条把这个弯自然地显示出来。羊身的毛软软地垂下来,整个形象显得浑身是劲。这头羊弓起身驱,头部前仲,几达地面,尾巴上翘。刘继卣对羊的形神有深刻的感性认识,他抓住二羊最具神采的瞬间,透过羊头的扭动、眼神的方向、羊蹄的抬起以及山石上野花的倾斜,让读者可窥其意,如闻其声,仿佛看到了羊在飒飒风声的山坡上正欢快地饱餐一顿以及山羊的时刻保持警惕,所费笔墨不多但天真活泼的天机妙趣跃然纸上,充分展现了羊的驯良、胆怯等自身的性情和生命力等性格特征,有着强烈的视觉张力,使观者如见活物。
由跋语可知图绘于1979年,正是刘继卣小写意画风的确立时期。他的写意画主攻走兽、人物两科,以崭新鲜明的面目确立了他在现代中国画坛上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小写意走兽画更是其招牌题材,成为继其连环画后的又一亮点。他的动物画作品,不仅品种众多、造型准确、千姿百态,而且技法娴熟、描绘精微、形象生动。这张双羊图的写实技巧非常丰富,集勾勒、皴染、丝毛、淡彩分染等各种技巧于一画中,墨色交融,颜色虽单一,也有黑白、冷暖、明暗的变化。羊毛的笔墨处理疏密分明,对比强烈,背部皮毛笔墨较多,而腹部则大量留出空白,毛针密处往往留出些空白以作气眼。在构图方面,刘继卣利用三线规律,将画中的各种物象有机地统一到一起,所谓“三线”即主线、辅线、破线。主线就是画中起主导作用的线,辅线就是对主线起加强作用的线,破线就是为了打破单调的气路并从相反方向起到加强作用的线。如本图中,二羊由一只羊的羊角至另一只羊的羊胡形成由右上而左下的主线,地面的淡草形成辅线,与主题羊相呼应,右下角的石头和花草则为破线,使画面有变化,防止单一。通过这样的安排,画中的物象主体突出,气脉相聚,神韵完备。画中的背景比较简练,空疏的构图,应是受到唐、宋画家的影响,其作用在于突出作为主体的动物本身。全图设色极少,却尽显斑斓之状。水墨配以浅色草和山花等物,显出其颟顸之态。刘继卣认为艺术创作,主要是以笔墨的运用来表现动物的精神,同时表达出一定的意境,借笔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尽量用简练生动的线条刻画对象的形神,并略加山水画中的皴法来表现动物的皮毛质感,充分展现了动物自身的性情和生命力。他的动物画设色有其独到之处,先在墨线钩皴出的动物造型上染以淡墨底子,再用藤黄、朱磦、酞青蓝三色调和成一个赭黄色的灰调子来构成动物皮毛基本色,然后采用多层上色的办法层层加厚使动物的毛皮色彩显得沉稳而不浮飘,最后以朱磦色根据动物的骨骼肌肉走向做一些皴擦,这种技巧吸收了西方油画以及日本绘画的某些技巧,大大强化了中国走兽画的表现力。线条虚实结合,粗细相参,光毛并用,以虚处求体积感,以实处表现骨骼肌肉的解剖、透视关系。
刘继卣动物画非常强调动物眼神的描绘,他认为动物的眼睛是动物的神采所在,在作画时一般要留到最后才画眼,所谓传神阿睹,画龙点睛都是指这个道理。以此图为例,二羊双眸都炯炯有神,目光所向和其动态保持高度一致,很好地体现出它俩的性格。他画动物眼睛的技巧也很有特点,先调配好颜色,用笔蘸色后对准眼眶一点一转之间,一只水汪汪的眼睛已经跃然纸上,整个动物立即产生了欲跃出纸面的生机。能否把动物画活是检验动物画家水平的试金石。刘继卣的动物画之所以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能把动物画活是其秘诀所在,也就是南齐谢赫“六法论”所谓的“气韵生动”。(周 坤/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