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荣先生在贵报《
周刊》第70期发表《评〈长沙窑一釉下彩——唐青花〉》的文章中,引用张福康先生有关长沙窑烧造工艺的一段话即:“少数乳浊釉绿中泛蓝,有人误以为钴着色,其实也是铜着色。”因而得出结论:“长沙窑瓷中有‘钴蓝’装饰,毫无根据。”对此,笔者表示异议。
张福康先生提醒人们对长沙窑绿釉中出现的表象须要注意;冯先铭先生在其遗著《古陶瓷鉴真》的80页则提到另一种情况供大家研究,冯先生说:“釉下褐绿彩是铜官窑中最美的一种……,关于绿彩问题有特别提出的必要,按照一般的理解,绿色只有铜金属可以烧出……,铜官窑瓷器……绿彩应当是铜金属烧成的了,但从标本看,它上面的一排绿彩斑点,呈现了两种颜色,斑点上半部未施釉处呈现蓝色,其色调与唐三彩中的蓝彩完全相同;斑点下半部外面施釉而呈绿色……。经过仔细观察,可以肯定这片标本确是用钴,它的下半部其实也是蓝色,但是由于上面罩了一层青黄色釉,黄色与蓝色重叠在一起构成了绿色。”从冯先铭先生的这段论述里,说明唐代长沙窑有过釉下钴蓝装饰,但是冯先生并未由这片标本得出结论说青花瓷始于唐代长沙窑,而是认为始于唐代巩县窑。该著作336页写道:“因为青花的烧造要具备烧造白釉的技术与使用氧化钴作装饰,只有巩县窑才具备这样的条件。首先巩县窑烧造白瓷,有些白瓷质量很高,并一度为宫廷烧白釉瓷器;其次巩县窑还烧三彩陶器,其中很多使用蓝彩,即氧化钴。不仅仅使用蓝彩,还烧蓝釉器物,即把氧化钴调入釉中,烧成纯然一色的蓝釉器物。窑址调查中,采集到白釉、白釉蓝斑,蓝釉及三彩标本,巩县窑既然具备了上述条件,那么最早烧青花的窑非他莫属了。”又冯先铭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陶瓷》455页中说:“唐代成熟的青花瓷器烧制技术,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而暂时中断了。”唐代生产三彩陶的窑址均在北方,即陕西耀州窑、河北邢窑和河南巩县窑,其中又以巩县窑三彩色调最艳丽,唐代长沙窑不生产三彩陶,铜官窑瓷器又非白釉,所以即使发现有钴蓝着色的釉下彩瓷但唐代长沙窑生产青花瓷的条件尚不具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