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行书轴《内直有感》, 纸本行书立轴大堂,纵245厘米,横113厘米(上图),为文徵明罕有的大字行书,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德清县
。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后更字徵仲,又以先祖曾居湖南衡山,号衡山、衡山居士。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90岁。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文徵明“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对于文徵明的书法,王世贞《艺苑扈言》有一段评论:“待诏小楷临二王,精工之甚,惟少尖耳。亦有作率更者。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文徵明书法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其行书结体开展奔放,有黄庭坚的神韵,清人梁巘说文徵明“晚年作大字宗黄,苍秀摆宕,骨韵兼擅”,文徵明行书轴《内直有感》即可为证。此行书轴为文徵明自作七言律诗《内直有感》:“天上楼台白玉堂,白头来作祕书郎,退朝每傍花枝入,儤直遥闻刻漏长,铃索萧闲青琐静,词头烂漫紫泥香,野人不识瀛洲乐,清梦依然在故乡。”落款为“徵明”(下图),其下钤有白文“文徵明印”、朱文“衡山”二方印及朱文“停云”圆印,无年款。此书法,作者驾驭自如、用笔遒劲、气势流贯、浑然成篇,大字行书在纵意舒展中时见苍劲之态,行笔绵长而有弹性,显出一种苍老挺拔的力度和自然洒脱的神韵。在结字上,行书轴吸收了黄庭坚中宫紧缩,向外辐射,纵伸横逸的笔法,沉着痛快,舒展大度;在用笔上,此轴惯用逆锋、藏锋,提按幅度大,气贯神溢;在章法上,前后相互映带呼应,整体感极强。
文徵明不仅是一位大书法家,而且诗也写得十分出色。《内直有感》为文徵明的自作诗,是在北京做官期间的作品。文徵明在诗文书画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从26岁起至53岁居然十考不中,嘉靖三年(1524年)54岁时凭推荐才入京授翰林院待诏,编修国史。因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与闲职的无聊,三年后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此诗鲜明地反映了文氏的京官生活以及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官场的尔虞我诈,时时使文徵明产生误落尘网之感,诗中的“野人不识瀛洲乐,清梦依然在故乡”流露出其为官后期的凄凉孤寂之意及思念家乡、怀念昔日自由生活之情。
王世贞《文先生传》云:“先生归,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辞官回家后,文徵明从此专心于书画,名声大起,四方持金求者纷至,然而文氏孤芳高洁,不肯为藩王、宦官、外国使节作画,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书画,对于穷书生,他甘愿奉送,不收分文。《明史·文苑三》有记载:“(文徵明)获致仕,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徵明虽然自戒书画“三不应”,但对“书生、故人子属,为姻党而窘者,虽强之,竟日不倦”。(王世贞《王先生传》,见《文徵明集·附录》)因此,笔者认为此幅行书轴可能是文徵明应晚辈索求而染翰,又因写的是熟悉的自作诗,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所以,此卷的书写状态是“随意”、“放松”的。此卷中有直行倾斜之处,有漏墨之处(第二行“直”字和“遥”字之间),但整体的气息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整体的用笔收放自如,一派炉火纯青的“化境”,使人感到文徵明此时已进入人书俱老的艺术境界之中。
(2008年3月19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