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在三门峡市水工厂基建中,发掘了一座唐代晚期墓葬,其随葬品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白瓷茶碾,瓷碾为白色釉,碾长20.8厘米,宽3.9厘米,高3.5厘米。由碾槽和碾轮两部分构成。碾槽为长方形,槽底部呈弧状,剖面为形 “v”形,最深处为2厘米。槽体两侧各饰三组线刻花纹,中间为飞天纹,两边为折枝花卉。碾轮为圆饼形,碾轮经8厘米,中间厚,周边薄,在轮中央有一直经1.6厘米的圆孔用以穿轴,并且,在碾轮两面的轴孔周围均饰五组花卉纹。整体给人以洁白细腻、美观大方的美感。现藏于三门峡市
。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以强盛的国力为基础,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恢弘气象,为各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茶文化即是其中之一。
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有关记载可以证明。《神农本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晏子春秋》日:“食脱粟之食,炙三戈五卵茗茶耳。”有学者认为我国饮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少在公元前一世纪 蜀郡已有茶叶贸易了。自魏晋以后,种茶和饮茶的习俗在江南地区已基本行成。到唐代时,饮茶之风开始盛行,士大夫们不屑于家中的杂务,而对茶事却是不厌其烦,以饮茶为时尚、为雅事和乐事。《封氏闻见记》中说:“自邹、鲁、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反映了唐代的一些地方茶馆林立,人们只要“投钱”即可“取饮”,不仅“南人好饮之”,北方人饮茶也到了“累日不得食犹可,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朝野上下无不以饮茶为乐,饮茶之风尚遍及大江南北,在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同时,茶还在佛、道等宗教影响下,成为款待宾客祭扫神灵,佛祖及先人的必备之物,用于茶事的专用器具也随之而生。到唐晚期时,茶经历了由药用到饮用,由饮用变为品饮的过程。饮茶是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层社会的达官贵族对制茶、饮茶及饮茶器具都极为讲究,以显示自己的特殊地为。普通百姓也乐于此道。他们充分认识到饮茶对身体的益处,同时茶已超越了其自身的物质属性,进入了一种境界。
古人饮茶的方法,在各个时期也不尽相同。在汉魏时代,煮茶时需加入一些药物,当时是属于药茶阶段,人们经过精心调制,欲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也许是最早的保健茶。到唐代时,是将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烘干,称“茶饼”或“饼茶”。喝茶时由喝茶人将饼茶碾成碎末(也称末茶)放在锅里煎煮,以让茶叶充分渗透再喝,因而当时的茶具十分繁杂。茶圣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中就列举了共计二十八种茶具。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宗唐代金银茶具,也充分反映了唐晚期的饮茶习俗。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当时的茶具可以分为:“烹煮器、点茶器、碾罗器、贮藏器、贮盐器、烘焙器、饮茶器”配套茶具的使用已趋于成熟。
茶碾为碾茶之工具,它属于“碾罗器”。是由“碾盘”和“碾堕”组成。碾盘外形有四方形、长方形等,中间剜空成圆孔,正好容“堕”。碾堕是一块圆木,在中间安上轮。碾茶时以手持轴转动碾堕,靠碾堕与碾盘间的挤压来碾碎茶饼。随着饮茶之风盛行,有人还对茶碾的质地优劣加以研究,《大观茶论》日:“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掏拣捶磨所成,间有黑屑藏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茶经》上说茶碾“以橘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 ”。因唐代饮用的茶大多数先制成团饼,烹煮时要碾成茶末,因此,茶碾成为重要的茶具之一。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等,使用不同质地的茶碾就在所难免了。当时的茶碾以银、熟铁和木为主,但不能排除其他质地茶碾的使用。如这件白瓷茶碾,这件白瓷茶碾虽不能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的华丽相比,但其小巧的造型,恰如其分的装饰花纹,光洁如玉的釉色等,仍不失为一件较为难得的茶具珍品。
(2008年5月7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