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

珍藏的乾隆款碧玉双兽耳活环炉,是一件用和阗碧玉仿西周青铜簋的造型做成的仿古

中的佳品。炉高19厘米,腹围58厘米,口径15.4厘米,玉料重3285克。炉侈口,束颈,鼓腹,最大腹径在炉腹中部,圈足。双耳为龙形,各套圆环一只,龙张口衔于口沿处,双角作螺髻状,龙身刻划有卷云纹。器身带有扉棱,颈部浅浮雕双龙纹,腹部以扉棱为中线,以云锦纹衬底,浅浮雕兽面纹,两侧作对称排列。最上端为云头形双角,其下为“S”形长眉,眉下有目,目下为云形缭牙,两侧以蜷曲的龙纹作兽身,龙纹为侧身爬行状,龙嘴开启,上唇上翻,龙尾弯曲上卷,生动传神。兽面纹的角、眉、目及身躯等各部位均雕刻有云头纹。圈足矮而外撇,并有“乾隆仿古”四字双行隶书款。此炉带盖,盖为红木制成,炉顶为青玉质,以镂雕技法雕琢鹭鸶簇莲纹样。此炉造型古朴,技法娴熟,在玉料的选择上也独具匠心,玉色深沉,极似

端庄肃穆的韵味。

此炉的炉顶,通高4.2厘米,宽5.3厘米,通体采用多层镂雕。顶部由两片荷叶及两根莲藕组成,其中一片向内翻卷的荷叶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阴刻的双直线叶脉纹,近荷叶边缘处分叉;荷叶下面水草穿插交织,水草为立体形,弯曲自如。两对鹭鸶栖息其间,各据一隅,形态各异。有的昂首望天,有的俯身觅食,有的回眸观望,姿态优雅闲适。鹭鸶阴刻椭圆形眼,头部雕刻简洁,身体刻划单细阴刻线象征翼羽,清晰流畅。椭圆形平底,粘合于红木之上。玉质莹润,雕工朴实自然。

所谓“炉顶”,即铜炉、玉炉等香炉炉盖上的纽,其名称来自史籍记载。现在见到的早期玉炉顶为宋金时期的作品。炉顶尺寸不大,做工均极精好,多采用镂雕技法,其下可接木盖。炉顶题材丰富,有鸳鸯卧莲、鹭鸶荷叶、山石人物、祥云牡丹、双螭抱石等,形态各异,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炉顶在考古发掘中从宋至明都有出土,在故宫收藏的数百件传世品中,以元代的为最多,雕琢水平也较高。1952年,上海青浦区北庙村元至正十一年的任明墓,出土了一件青玉鹭鸶荷叶玉炉顶;1974年,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一件鹭鸶荷叶玉炉顶。这件玉炉顶与出土的两件与炉顶的雕琢技法及时代风格基本一致,结合纹饰、形制、琢工等方面分析,这件炉顶的年代应在元代。

关于炉顶的用途和年代问题早在明代就有过一场争论。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中指出,炉顶应是元代王公贵族的帽顶。同时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炉顶与帽顶同时代并存,但未谈及两者各自的形制及区别。那么,这种透雕小玉饰本来就是炉顶,还是由元人的帽顶改作的呢?

据史载,元朝时候,王公贵族均戴大帽,帽端装饰珠宝玉翠用来表示身份品级的高低,成为当时的风习。至明代中期以后,帽端装饰珠宝玉翠的制度逐渐废除,时人视旧物弃之可惜,而改作他用。明代晚期,一些焚香的香炉由实用器逐渐发展成为珍赏文玩,出于宝惜,为之配置底座和盖便成为风气。在木盖之上加配玉雕捉手,使之观赏性更强。所以,当时就出现了有专为器盖而制作的炉顶,也有把制作精巧的玉帽顶改用作炉顶,不论新玉旧玉,只求与炉的韵致相适。这种风气一直延续至清代。

(2008年4月9日5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