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以

闻名于世,其中尤以玉琮为大宗而奇特。其异型之寓意与用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也收藏着几件玉琮,在把玩与学习有关资料中有所得悟,现就来谈点本人的电风愚见。

玉琮的造型,公认渊于手镯,也就是早期的玉琮是圆环形的。后来演变为内圆外方的形状时,有人与古人的“天圆地方”观念相附会,并按《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之说,认定玉琮是礼地之器。以上的观点看似有理,其实矛盾百出。试想,如果以圆表示天,以方表示地,早期的镯形之琮不就是礼天之器?后来的内圆外方之琮不就成了兼有礼天、礼地的综合礼器了,璧还有何用?

有人可能觉得上述说法不能自圆,看到有玉璧平放在玉琮之上的情况,推论出琮是沟通天地的法器;还有人看到琮套在尸骨的臂骨上,或放置在男女尸骨的生殖器部位,就认为琮是佩戴之饰物或生殖崇拜的表现等等,这是猜想和推测,无法置评。然而在1982年,于江苏常州武进来墩遗址考古发掘以随葬玉制璧琮为特色的良渚文化墓葬,其中用24件玉璧分别垫盖在尸骨上,有33件玉琮围绕尸骨四周摆放,其以玉护尸之状显现在人们的眼前,说明当时良渚人已有随葬玉器使尸体不朽的灵魂不灭的观念,特别是玉琮上所雕刻的神人兽面纹,更加强其护卫的意义。这不由使人想到西汉“金缕玉衣”的豪华葬式,可能就渊源于此。当时这些玉琮可能是摆放在房屋四周的驱魔辟邪、祈福禳灾之器,其内圆以示室,外方表示四面八方;人死后就移体葬器,让神祇继续起保护作用。至于那些小墓,就以少量玉琮放置在局部位置来表示保护整体,这就是当时玉琮的真正用途吧。

笔者认为,玉琮之由圆形变为内圆外方形,是良渚玉工长期实践所得出的最佳方案。众所周知,外圆物体是由方料经长期打磨而成,而加工圆形琮时还要在其圆面留出4个雕刻纹饰的长方形凸台(见图一),其加工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把琮的外形改成方的,只要在其两端的射作成圆形,就方便省工得多。然后再将4个方的面用纵横槽分割成节和每节的8个小块面,就可以雕刻以四角线为中心的许多神人兽面纹,其立体感显得更强,形象也更生动(见图二),所以,后来的玉琮做得愈来愈高,分节愈来愈多,以便雕刻更多的纹饰图案,以显示其护卫作用更大,保护威力更强吧。

现在玉琮的赝品很多,许多文章都说了鉴别真假的要领。如从造型上来说,真品的外方面在横向多稍显弧形,四角为大于90度的钝角,并且上边要比下边大1至2毫米左右,用手抚摸具有润滑感且边角不割手,那种外方四面平整,四角尖锐,上边比下边大得多,有的还上小下大,手感粗糙割手者,收藏者要慎察之。

(2009年1月7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