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1995年11月初九凌晨,重病缠身的老母自感心力衰竭将不久于人世,便把我叫到她炕头安顿后事,最后告知我,旧柜中有一布裹,要我保管好,说完就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我强忍悲痛找到布裹,用颤抖的双手打开,透过泪水一件精美的“玉猴”展现在我眼前。老猴负桃枝,欲哺幼仔,尽显母爱情深的造型巧然迎合了母亲遗赠我爱物的缕缕情丝,使我哽咽不已,悲痛至极。
十多年来我把“玉猴”当作特殊的礼物一直珍藏至今。1999年7月的一天,有位为平遥明清一条街收购古玩
的上了我的门,我媳妇让“鉴定”一下我的“玉猴”。我说:“别抖擞了,‘玉猴’那是咱的传世宝让留着吧!”游商不听我推诿之言,执意要看,我再三推托方才罢休。事后该商一月三次登门求购,都被我婉言谢绝。
2004年9月初,女儿被陕西科技大学录取。为筹措学费媳妇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孩子上学是件大事。拿出‘宝贝’来变成现金供孩子上学。”我慎重地回答:“钱,我想办法,‘玉猴’是我特殊的藏品,绝对不能变卖。”随后我向单位同事借款10000元,让女儿如期报到,事后我外出兼课一年多,还清了债务。2008年9月2日,我找中阳县艺宝金店的张凤鸣经理,他是我的好朋友,我就放心地和他鉴定我的“玉猴”藏品。他掂着“玉猴”实物边搓摸边辨认,片刻后他作出如下结论。该玉器为青海玉材质,是清中期出落的玉饰品。工艺水平一般,表现艺术风格也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价格在3000元左右。我是一个爱好收藏的人,远不比张经理专业。他这样鉴定我的“玉猴”藏品,我有不同看法。我们不妨以提供的实物图片来看,“玉猴”通高仅5厘米,呈淡白色,晶莹剔透。依工艺造型周身粗的地方周长7厘米,细的地方5厘米、4厘米不等。
古人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小巧玲珑的玉饰,不是雕出来,而是利用硬度高于金刚砂、石英的“解玉砂”磨刻玉石,巧制成设计的成品。“玉猴”仅5厘米高,身段、四肢、桃子、桃叶都靠“解玉砂”打磨物件上五官、手指、脊背毛磨刻的活灵活现,尾巴的设计巧妙恰当,就连穿凿的七个正圆、长圆、椭圆形孔都设计在身体各部位的连接点,留孔的地方反而使该部位的艺术体现得更趋完美。这些都是工艺水平一流,艺术风格独特的具体表现,是当时能工巧匠聪明才智的结晶。
青海玉是没有新疆玉材质高贵,依中国产玉之地可分为三大板块而言,新疆、青海、西藏同属一大板块。新疆、青海、西藏各地的玉材区别在那里?标准是什么?应该再作研究、探讨。
该“玉猴”物品价格2000元也好,3000元也罢,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物”的升值、收藏的艺术魅力才是追崇的最高目标。该“玉猴”饰品为清中期出落的物品,这一点我是认同的。有据可考:我老姥爷王拱辰、姥爷王豫是中阳县“一门三进士,父子二翰林”的后人。父子秉承皇恩,奋力打拼得以家业兴旺,是当地的富豪。至今旧宅旗杆院的“卜吉臧”镶金门匾是最有力的佐证。姥姥生了六个男孩,才生了我母亲一个“千金”。老人们偏爱有加,得点“小物”可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吧。
对我的“玉猴”藏品应追求美,但不应追求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追求一步到位的欲望是不可取的。“它”肯定有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尚玉如此,对待社会上万事万物何尝不是如此。
母亲临终遗赠我“玉猴”,丰富了我收藏方面的知识。
(2009年1月14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