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17日,时温岭县琛山乡(现属温峤镇)莞渭童村村民童守根因父亲病故,在附近下望头山西半山腰挖掘墓穴,在挖至距地表四五十厘米时发现了一只青铜盘。青铜盘之大、精、奇引来众多猜测。县文管会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到,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将青铜盘征集收藏。谁都没有想到,这件青铜盘后来被定为国宝级文物,被誉为是现存圆盘中的“盘王”。

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早期,商代晚期才逐渐流行。这件青铜盘为商代晚期盘,体型硕大,纹饰富丽,气魄非凡,恐怕已经不是实用器,而是专门用来祭祀的礼器。此盘高26厘米,口径61.5厘米,重22.5公斤。敞口、宽平缘,无耳,腹部平缓内收,高圈足,有阶裙。腹与圈足饰对应的六组扉棱,以之间隔各组成六组纹饰。腹部每组纹饰以同向双鸟为主纹,衬以云雷纹为地,鸟身上饰云纹。圈足每组纹饰以一夔龙纹为主纹,亦以云雷纹为地。

盘中心以浮雕手法铸出的蟠龙则是此盘最精彩最特别的地方。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而是华夏先民组合虚拟多种生物形象,不断创造、完善而成的。蟠龙形象源远流长,在盘底装饰蟠龙纹,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彩陶盘上就已出现。历年出土的商代蟠龙盘,都是图案型花纹。温岭青铜蟠龙盘是目前唯一一件在盘心以高浮雕铸昴首龙的商代铜盘,对于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商代龙的形象非常难得。龙首立体,挺出盘心近10厘米,格外醒目。龙身呈顺时针圜行蟠坐,两边鳞纹,中间夹以菱形方格纹。蟠龙有两只粗壮的龙角,角作上小下大的瓶形体。龙眼眼形则呈商周

常见的“臣”字形,眼珠突出。巨口露齿,两耳与牛耳相似。蟠龙形象细腻生动。

铜盘上饰蟠龙,与它的功能和造型有着密切关系。盘,是一种水器,商周时期宴饮祭祀时要用水洗手,行沃盥之礼,盘是承接弃水用的。《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槃(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而龙则被视为水神,是水的象征。《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意思是说水的图像是以龙来表示的。盘作为水器,以龙为饰,亦是自然而然。盘是圆形器皿,而蟠龙圆身,龙身盘踞,恰为适合纹样,与器形搭配格外和谐,相得益彰。

青铜蟠龙盘的身份,扑朔迷离,神秘莫测。铜盘出土时,并没有其他遗物共同出土。而温岭在商代晚期,青铜工艺水平并不高,不大可能铸出如此高超精美的青铜大器。那么,它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日本白鹤美术馆藏有一件商晚期六鸟蟠龙纹盘,龙的形象与此盘相似。盘的口沿上蹲着六只立体小鸟,制作方法与此盘龙首相同。六鸟蟠龙纹盘的出土地点,据说是江淮地带,正是商周时徐国与群舒的活动地带。所以专家推测,两盘可能是姐妹器,都属徐、舒的传国宝器。此盘可能是徐灭之后,由偃王公族子弟携带逃往山乡海隅的温岭。在距铜盘出土地点约十公里处的大溪镇里宅村、大岙村、塘山村等地,有一座古老相传为“徐偃王城” 的古城遗址,隐隐与此说扣合。但从2002年起至2008年,浙江省

研究所联合温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先后三次对大溪古城作了试掘,却发现它是西汉早期的东瓯国城址,而非徐偃王城。
铜盘之谜,依然难解。神秘的青铜蟠龙盘,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思。

(2008年11月12日5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