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应在六千多年前,到了商代晚期发展到鼎盛时期。1973年,出土于三门峡市灵宝尹庄的这件饕餮纹觚,就充分展示了商代青铜器的造型雄奇瑰美,纹饰繁缛富丽的风格。

饕餮纹觚高28.4厘米,口径16.1厘米,路径8.6厘米,整件觚造型修长,挺拔,喇叭状口,束颈,短圈足。觚身以素面相间隔,分为颈、腹、足三段,腹部及足部饰四个扉棱,使整件觚体增加了豪华稳重的美感。在颈上部饰有四组细长蕉叶纹,蕉叶由细密的云雷纹组成,叶尖翻卷朝上。上腹部及下部以扉棱为中心基线,在繁复卷曲的云雷纹地上饰饕餮纹,饕餮纹以浮雕形式分布在器身上,用扉棱作鼻,两边是对称的粗眉和圆眼,眉侧有耳,下部有大张的口,上部为额,额两侧有上卷曲的角,整个纹饰凝角圆浑,给觚身笼罩上一层浓重的神秘气氛。觚是饮酒器,主要见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就消失了。

在铜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是先发明冶青铜,一直到很晚才冶炼红铜,即纯铜。大约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末期。这时,火早已发明和应用了,在古代历史传说里,这相当于炎帝时期,炎帝又称烈山氏,是放火烧山林的意思,又称神农氏。这时,磨制石器已经盛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经分工,陶器已经广泛烧造,由于各个区域都需要石器,人们对于石器质地的要求高起来了,有些部落就专门生产为制作石器用的原料,运输到别的部落,作为交换粮食、麻布以及牲畜等之用,因此要集中很多人去采石,矿业就开始发展了。当时,为了采石,就要挖掘石山,有些石块和沙土混合的地方是很容易用木棍之类的工具把石块挖掘出来的。如果石块比较大,就要架起火来把它烧到自然分裂,这样,就逐渐获得了用火来冶炼矿石的知识。古代人还没有造矿知识,他们大概是把这些共生矿的矿石混合在一起就在矿山上架了柴火烧的,在山坡下挖了一些园坑,经过温度并不太高的柴火燃烧之后,一些圆石熔化了,通过沟渠流入坡下的圆坑,冷却后就凝结成青铜的饼块。开始时可能是无意中发现的,但随后就懂这些青铜饼块是可以再熔化,再凝结,从而可以用作硬度很高的兵器和生活用具,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就由此诞生了。

青铜是指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出现于战国时的古书《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金有六齐”,这里的金指铜而言,而齐是指铜在青铜中与锡的比例,青铜合金可以按所制物品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不同的合金比例,每种比例都有它的科学性,这说明早在战国时,中国人对青铜中铜锡比例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在世界上也属重大的科学成就。

当然,青铜铸造也是非常复杂,它主要包括造矿、初炼、制范、熔铸四个过程,具体熔铸时多为泥范合铸,所谓范就是模型除泥、陶外,铸铜范还有石、铁等材料。商和西周早期,一般是一个模只能翻一次范,所以当时的青铜器几乎没有两件是完全一样的,西周中期开始发现一模翻制数范的新办法,从而推进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到西周盛期,中国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顶峰,因而西周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各个时期的风格特征。商代前期的制作轻薄,纹饰比较简单,商代后期和西周前期的制作厚重华丽,纹饰多为表现神权思想的兽面纹,如饕餮纹、夔龙纹,各种动物和几何纹。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风格趋向简朴,纹饰多为粗线条的窃曲纹,重环纹等,同时长篇铭文增多。春秋后期到战国,制作轻巧,纹饰多活泼的动物纹和复杂细密的蟠螭纹、云纹等,有的也用细线雕刻狩猎、攻战、宴乐等画面,或者用金、银、红铜、玉石等镶嵌出种种图案或画像。

在三门峡

陈列的这件饕餮纹觚不仅有造型庄重、严整、肃穆、典雅的美,而且具有图案装饰精细、灵巧、抽象、显幽的美,甚至还带有怪异、奇特、古拙、神秘的狞厉之美。正如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所说,这种铸造技术,是西方任何人未能超过的。因此,从它那流畅精致的曲线,极尽华美的纹饰中,让我们领略到中国灿烂青铜文化永恒的魅力。

(2009年1月7日7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