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器物的玉表外受沁:1.沁色的颜色——(1)单色沁可以有两种定义:①要与玉本质的颜色保持同样颜色,也就是原、次生色为同一色。②除玉本质的颜色以外的一种颜色叫单色沁,也是与玉本色相对而存在的颜色。但在拙著中统一采用第一种定义。(2)多色沁:含有两色或两种以上的颜色,通常理解如:玫瑰红色为钾锰沁、红色为铁锈沁、黄色为铬沁、绿色为铜沁、黑色为金(或水银)沁、白色为水沁等,由各种矿物质浸润后产生的颜色,也有的是在相互搭配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3)沁色颜色与玉本色的区别:①沁色——除玉本色以外的就是次生色;②玉本色——即原生色,是指器物玉质本身的颜色;③过渡色——是玉本色与沁色之间产生的颜色,也可称为间色、中间色,还可用颜色的明亮度来说明。(4)沁色颜色的修饰词:如鸡血红、癸花黄、蟹子青、鹦鹉绿、茄皮紫、黑漆古、鱼肚白等均为修饰词,此与沁色的实质性无关。(5)前人对沁色的误导,如:“地火沁、血尸古”等说法,均属于缺乏科学基本知识的无稽之谈。2.沁色的形态——这是有低于或不低于玉表的形态,但应有别于深入玉质肌里内的特征:(1)其形态的描述,如:沁点、沁花、沁片、沁纹、沁脉,犹如脑冻、流脉、羽鳞、团雾、饭糁、花蔟、冰裂状等。(2)其形状:如沁成浅表层凹陷的有——沁坑(包括扩展性糜烂的沁坑)等等。3.器物需要认真判别的是:在沁浅蚀深的规律中,还有蚀之深浅的现象,这是容易引起错误理解的地方。4.湿渗纹。因受浸润液渗入所致的湿坑器物,其湿渗痕大都为垂直状,也会随玉肌理而延伸。5.关于材质问题同上。
(六)器物的玉表外受蚀:l.深蚀。沁蚀洞、孔、沟等蚀痕——这是经玉表层深入到玉肌内部的,(1)洞孔内要成扩展状。(2)洞孔内会有丝条、蜂窝、晶体或煤渣状等。2.细孔蚀。针眼蚀,细如针尖的浅表蚀孔。3.浅表蚀。这是玉表面局部发生浅表层的受蚀:(1)内外张力蚀,明显低于玉表,受蚀处的边沿形态,有的成几何图形。(2)地毯蚀,面积大,形态都会低于玉表,局部浅表层会有细微的颗粒状出现,但须由大小颗粒状组合造成似有高低不平的现象。4.爆裂——这会有体积与面积上的大小之分,爆口都似成几何图形或晶体状。5.干裂——这是干坑器物的特征,由于结构状与蚀相同故归于蚀类,如:(1)垂直状裂纹。成左右裂,两面无色差,有深浅之分。(2)斜片层状裂纹。成片层的斜裂,两面各有深淡的色差,并明显透晰度不一致。(3)蛞蝓痕干蚀纹,(南方叫蜒蚰学科名称蛞蝓,属于无脊椎软体爬虫动物,爬行后痕迹似鼻涕状,其行径曲折逶迤)有时成为双线形,用放大镜作仔细观察,发现该线深浅、粗细不一,都是相对较小的几何形组合,由许多极小的爆口状相连接,由于方向性曲折逶迤,故称为蛞蝓痕干蚀纹。5.关于材质问题同上。(连载三)
(2008年9月24日7版)
Leave a Reply